柴瓷——梦
上一篇说到柴瓷谜,有谜就有梦,因为有谜才会引发很多藏友对柴瓷的诸多猜想。这是人类的好奇之心决定他的思维意识,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越是不明白的事情他越想搞明白;越是没见过的东西,他越想看个究竟。所以,好奇之心是打开人类智慧的一扇窗户。人类从刀耕火种到现如今的文明社会离不开这种本能。
提起宋代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在瓷器收藏圈内没有人不知道。然而对于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柴瓷究竟什么样子?恐怕知者不多。于是在当今收藏热的环境下,柴瓷的研究热自然而然被推上历史舞台一点也不为过。国外的柴瓷热也不亚于国内,有关柴瓷的报道,在东南亚、日本等国的瓷器收藏界有人争先恐后公布自己所谓的研究成果,说明了什么?河南作为历史上的后周帝国、柴瓷的发源地,如果没有人研究柴瓷那才是笑话!今天河南的柴氏后人发起的柴瓷研究会在郑州宣布成立,符合当前的收藏形势。其他省份相继也有民间组织专门研究柴瓷,并提出柴瓷发源地的窑口之争也属正常。笔者作为河南的一份子从内心世界支持郑州柴瓷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毕竟他们相对来说掌握的资料比其他省份多一点,论据充足一些。同时作为柴世宗的后人出面研究柴瓷,为河南人长了志气,挣了光!不过笔者更希望全世界的华人都来关注和研究柴瓷,因为艺术没有国界、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地域之争只是面子问题,设身处地想一下,元青花不是从国外的研究成果中感知到国内形成元青花热吗?不管怎样元青花总算被世人认可,作为元青花的娘家人不管你从内心世界存在着一百个不愿意,它已经成为世界明瓷。柴瓷之谜也是如此,大家目前都处于未知的同一起跑线上,至于将来能否出成果那就看各自的机遇和运气啦!笔者认为要揭开柴瓷的诸多谜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寻梦过程。至于这是白日梦还是黄粱梦姑且不论,有梦总会有圆的一天!
说到柴瓷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窑址,传世之物可能在明代之后已经不多见。历史上记录瓷器的文献很少,宋代五大名窑的提出也是从明代开始,至于柴瓷为什么能被明代推上五大名窑之首。笔者认为柴窑的实物虽然少但在明代肯定存在,因为明代对于瓷器的发展与研究可说在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与他相提并论。同时,明代又有朝廷专门颁发的指令要求景德镇官窑仿制前朝单色釉瓷器。尤其对宋代五大名窑包括钧瓷,可以说在明代被官家仿制了一个遍。但是柴瓷和汝瓷在明代没有仿制成功清代也是如此,只有官、哥、定、钧、仿得非常到位。最近钧瓷的官窑说不是有人提出明代创烧之争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好事,今天的争论为后人记录下瓷器发展的延伸过程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明代《夷门广牍》,《博物要览》的作者对柴瓷的记录应该可信。清代乾隆爷对柴瓷的研究诗只能作为笑料,不必当真。但是从乾隆诗中可以看出柴瓷在清代已经绝迹,民间有没有不得而知,但作为故宫的皇家大院是不存在柴瓷踪影这是事实。今天国人重新提出柴瓷的研究课题,应该是很及时也是很有必要。因为国家大发展已经到了基本能开发的地方都在开发,老祖宗留在地下的东西,也在这个时期又重新回到人间。就连老奸巨猾的曹操设下七十二疑冢也没逃过今人的开发之手!历史上第二号盗墓贼(董卓第一)在阴间不知有何感想?因此说柴瓷之谜被揭开的时日离我们很近、很近,笔者仿佛已经听到了它的脚步声。
有人提出:“黄山归来不看山,见过柴瓷不看瓷。”说明柴瓷被推上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是当之无愧的瓷皇,能说出此言的人一定亲眼或上手观摩过柴瓷。笔者再公布一件瓷器,大家看看它符合瓷皇的特征否?如图,天青釉刻花六方净瓶,有残但基本完整。笔者个人观点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柴瓷,不管是欧阳修的《归田集》还是明代关于柴瓷的描述在它身上均可体现出来,无可挑剔。同时它具有透光性与景德镇的瓷器透光很相似,但它的胎质又与景德镇明显不同它不是景德镇瓷也不是德化瓷。它的胎土是白色但局部在烧造过程中渗出黄色液体,胎质疏松有颗粒状,明代说的柴瓷粗黄土特征在它身上也成立。笔者研究瓷器多年见过的瓷器真假无数,但这种瓷器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它的工艺特征和纤细的优美造型使笔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笔者得到它之后细心研究过它的工艺特征和釉色、胎质的微观显像。也曾怀疑是现代人的杰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一次次又推翻自己的观点。首先是胎质,景德镇和德化瓷、湖南鄢陵、山东的现代骨化瓷均有透光一说,但它们的胎质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瓷化都很好像白玉一样光滑。这件胎质疏松从露台处和破损处观察有颗粒状与唐三彩的陶胎近似。但清脆悦耳的声音又说明它瓷化程度很高。有一次笔者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胎质,偶然发现一个类似蓝宝石颗粒状之物,惊喜之余又幻想出许多猜想,这种胎土是否是用稀有类似于宝石或玉石之类作为胎质的添加之物?没有做检测不敢妄下定论。总之它不是上述地区的瓷胎,今人也不可能用如此贵重之物烧瓷,况且笔者几年前得到它的价格很低只有五元钱按瓷片收购。那时洛阳的古玩市场很少见到外地瓷器进入,笔者见到它的第一眼就被它的釉色和造型吸引,问价之后才知道卖家是当残器出售,只要十元,笔者还价五元成交。当时笔者并没有把它当作老瓷,以为是景德镇仿的柴瓷,在洛阳古玩市场经常能见到注浆成型的薄胎柴瓷,这件虽然与仿柴瓷胎釉不同,但从底部露胎处感觉好像是注浆成型工艺,不过器型与釉色很美,几块钱当个工艺品也蛮好的。可是当笔者回来清洗之后又另眼看待,它的工艺特征并不是注浆成型工艺,应该是模具加人工修胎工艺。这也符合古代老瓷特征。于是笔者更加喜爱,说明他与笔者有缘。对于它光亮如新的釉面,有人会提出五代柴瓷离今天千年的历史怎会如此没有一点老化的痕迹特征,这一点笔者是这样认为,它不是传世之物,也不是出水之器,应该是陪葬或窖藏之物,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有轻微的土沁痕迹。笔者个人的观点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五代柴瓷,信与不信待以后柴窑地址发现之后会真相大明。仅于此篇献给柴瓷爱好者!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