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往乡村去,艺术的未来有多美好?

 

艺术一词与乡村相结合,大体上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乡村建筑和环境改造计划,借以发展旅游产业或充当形象工程,这背是地方政府和资本两只大手所推动;其二是部分艺术工作者迫于城市或城郊艺术区的生存压力,主动把生活成本更低的乡村选为退路,成为艺术乡建潮志愿者。对于第一层面上的艺术乡村,媒体讨论得比较多,本文主要讨论第二个层面上的艺术乡村。

近些年来,艺术市场原本不乐观,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更是造成凄凉惨淡的景象。这对那些占据稳固市场份额的成熟艺术家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更多崭露头角的艺术新星和年轻艺术工作者来说,如同灭顶之灾降临。除了少数资本雄厚艺术家外,如何在市场环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坚守住艺术理想,便成大多数从业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首要问题。

农村地区拥有广大的土地,几乎没怎么破坏的乡土文化环境,其低廉的生活成本对年轻艺术工作者具有极大诱惑魅力。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普及,电商物流平台触角伸展到农村地区,又进一步缩减了城乡差距,让艺术工作者向农村转移的可能性加大了许多。

然而,艺术乡村的美好的神话却是极为脆弱,早些年一些地方政府重金打造的乡村艺术区经历短暂热闹后便走向冷淡凋零,而一些年轻艺术工作者回到故土后逐渐丧失创作动力。一些小型艺术家聚居部落虽然得到勉强延续,却再很能成就重要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这么说来,艺术乡村的前景就真是非常暗淡了吗?

人类文明星火一直呈现出由乡村向城市聚拢的状态。特别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大量农村人口走进城市,就连最后的乡土文化也改头换面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部分。然而,当城市里挤满了人口后,人们又开始思考回归自然,回归生态,寻找更为和谐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无疑让人们分散居住成为可能。这时候,艺术向乡村回归,就不能说是复古退步了,而是一种选择方向了。

那么,为何艺术向乡村回归,又屡屡以失败而终呢?这是因为,无论是官方和资本主导的艺术乡建计划,还是艺术工作者主动地向乡村转移,都是建立的在将艺术和乡村作生硬嫁接基础上。虽然乡村并不孤立于现代城市文明之外,但却有着其独立的生态体系,强行嫁接无论对艺术和乡村来说,都无多大补益。这正如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振兴乡村经济仍然十分困难一样。

谈到乡村,就不能回避土地、动植物、真菌和人类共同构筑起的生态系统。如果艺术工作者无视这个生态系统的存在,只把居住地看作廉价的工作室,无疑就只能成为一个城市文明殖民者,又怎能创作出多么重要的艺术作品呢?

所以说,艺术工作者往乡村走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将个体价值、艺术创作和乡村文化生态融为一体,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作者:杜洪毅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