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不通时尚,草书、朱文印
感官是可以学习训练的,思维与审美也是可以学习训练的。简单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试验,反复的训练可以让狗对原本不相干的铃声产生唾液反应。人类的行为如运动员的投篮、射门动作,都是在反复训练中有意建立的条件反射,思维惯性如地域间的生活习俗语言的互相看不惯与贬低。习惯的东西总是顺手一些,习惯的思维总是偏向一些,这也是洗脑与毒鸡汤、文化颠覆的根源所在。
条件反射与思维模式的建立,往往建立在本性与客观需要的基础上,将需要建立的逻辑与某一本性或事实相关联,降低逻辑的建立难度,提升其可信度。宗教总是伴随着善的训诫,洗脑往往利用自身欲望的放大激发,儒家则以仁孝宣扬三纲五常的服从奉献。半真半假之间,建立行为的条件反射与思维的惯性偏好,放牧百姓供养统治阶层。
当然,宗教的迷信、儒家的圈养、砖家的毒鸡汤,并不能否定善与仁孝、积极追求的正确价值,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恶人常常伪装成老实人,就仇视一切老实人吧。
四川人的味觉无疑是被麻辣的口味所训练改变了,广东的清鲜甜食自然很难让他们产生美好的味觉体验。缅甸卡央族认为脖子越长就越美,女性从小就会在脖子上戴一串的铜圈,让脖子拉长。这个如同中国古代的三寸金莲,没有特殊的环境塑造,正常人一时是很难接受的。
儒家寻求把外在的统治制度与法律要求,转化成内在的自觉需要。人而不仁如乐何?不敬,何以别乎。克己复礼为仁。将道德、天理、人欲混而同之,参杂糅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完整世界、人生、价值观体系,以及由此建立的爱憎与审美标准。
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当志趣、行为都遵循一种道德规范时,人是能够从这种对规范的遵循中获得游艺的快乐与美感体验的。也就是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前提是,这些塑造的新规则不能与人性相违背,否则只能短时间内扼杀所有人的人性,或者永远扼杀部分人的人性,绝对无法永远扼杀所有人的人性,往往会导致人的精神世界的失常与分裂,终究要被更深刻的人性所突破与否定。
《过华清宫》
唐·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