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陶艺”确有她的艺术价值,笔者对“陶艺”没有进行过深入地研究,更没有搞过什么“陶艺”创作,只想从“陶艺”的启示和对民间青花瓷的欣赏之余,谈点随想罢了。
(一)
“陶艺”可谓之陶器艺术的简称。对“陶艺”是否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主要特色:
1、充分利用陶的材质(包括原料、釉料以及它的质感、肌理、色彩等),最大限度表现其材质天然美;
2、充分利用工艺条件(包括成型、施釉、烧成、彩绘等),尽可能地发挥其制作工艺赋予它的工艺自然美;
3、充分利用人的熟练技巧,恰如其分地体现手工制作过程的手工技艺美;
4、充分利用造型和装饰的艺术表现手段,高度概括和抽象地塑造形象而传达的艺术形式美;
以上几个主要特色融熔一体,使“陶艺”形成了质朴、粗犷、凝重、自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格调高雅的“陶艺”适合现代人中一个层次的人的审美情趣。
“陶艺”既是陶器艺术的简称,那么显而易见瓷器艺术并不包涵其内。众所周知:“陶”(Pottery)与“瓷”(Porcelain)是两种理化性能和物质属性不同的概念。“陶瓷”(Ceramics)只是它们的统称(或叫“属科”)犹如月季、玫瑰同属蔷薇科一样,但月季、玫瑰却不能混为一谈。
据说在国际上,把陶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业陶瓷”(即日用陶瓷),一类是“陶艺”(即艺术陶瓷)。似乎“陶艺”也包含了瓷器艺术在内。但是从众多的“陶艺”佳作中,难以有瓷器艺术品的出现。不难看出:瓷器艺术未被列入“陶艺”之内。
陶器艺术可自立一格,称其为“陶艺”,瓷器艺术也可独树一帜,称其为“瓷艺”。瓷器艺术可融汇“陶艺”的精髓、集众家之所长,开创出“瓷艺”的新局面。
笔者从对民间青花瓷的学习研究、创作实践和品味欣赏之余,略有所思。认为民间青花瓷的艺术品格和特色,具备了“陶艺”所具有的特征。民间青花瓷从另一个角度(着重在装饰上)体现了它的淳朴、粗犷、凝重,不事雕琢的自然美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民间青花瓷是“瓷艺”的优秀典范。
(二)
我们不妨从“陶艺”的四个主要艺术特色来对照一下民间青花瓷,看看以民间青花瓷为代表的“瓷艺”的高度艺术价值。
1、材质天然美
“陶艺”多是就地取材,从天然的“物质仓库”中选用不加精制的陶土作材料,烧成后的陶艺品因而质地粗糙、朴实、凝重,保持着陶土材质的天然自在美。
“民间青花瓷”从她的坯胎、釉质、青料等材料来看,无不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简便粗制而成。用粗劣瓷土制成的民间青花瓷(景德镇俗称其“下脚料”),就具有“陶艺”那种粗犷、质朴、凝重、自然的审美特征和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材质天然美。
民间青花瓷所用的青料,大都是本地取材,这种天然合成的青料成分复杂,含量各异,使钴矿中不可避免地含有较多杂质。其中铁质在烧制后,就呈现有许多随笔聚散的黑色细点,增加了青色的丰富层次,给民间青花瓷的天然自在美添色。
民间青花瓷的材质,与“土细、料细、功夫细”的官窑瓷器材质相比,更保持着材料的本质特征,更富有民间味和人情味。正因为民间青花瓷的粗糙、朴拙,因而长期以来她被贬称为“劣器”、“客货”、“粗瓷”、“渣胎器”,而不被人们所重视。大雅之堂无她一席之地。实际上这是一棵被埋没了的但仍在闪闪发光的珠宝。
2、工艺自然美
陶艺家往往把常规的制瓷工艺中的某些失败,视为“陶艺”的极大成功。他们毫不掩饰工艺制作过程中的毛病,把它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甚至充分利用这种工艺的缺陷,来传达一种不亊雕琢的工艺自然美。这不是陶艺家的“病态”心理,恰恰是他们独有的“慧眼之识”,“艺术之脑”。
工艺制作中的缺陷,诸如:起泡、裂纹、吸烟、缩釉、胎露、粘连、变形、窑变等等,是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作为一件艺术品,可不必硬性用人工外力去遮遮盖盖。白玉有瑕,善于“巧色”的艺人利用这种自然存在的弊病,塑造意境更深邃的艺术形象,化弊为利,治丑为美,去瑕显瑜、因材施艺,这不更好吗?于是陶艺家将工艺制作过程中的不足和局限也作为了“陶艺”创作的一个常用手段。
且看民间青花瓷,色调如此之丰富,或见深重沉静、或见明丽幽雅、或见朦胧含蓄、或见青翠奥妙,深浅浓淡,变幻莫测。这些变化多是由于工艺的局限性所造成。要么烧成温度、气氛影响,要么釉料厚薄不均,要么青料精选配置不同等。
工匠艺人在手绘青花时,有时料水积聚过多、以致造成“料疵”,烧后深黑焦褐,暗淡无光,本是一种青花绘制工艺的毛病,然而却使民间青花瓷别有风味,更具特色。有时在青花绘制中,因以搨代分(水)笔触坯胎,烧后显露笔痕,料色灰暗,原本也是一种青花绘制工艺所忌之弊,但却因笔触分明、自然洒脱,使民间青花瓷更具自然之美。
民间青花瓷所用青料在烧成时,有时与釉料相融,形成晕散的自然奇效,如果作为官窑、御厂那种工整严谨的青花瓷,那也是不能允许的工艺毛病,但这一毛病恰恰给民间青花开辟了更广阔、更自由的艺术天地。
3、手工技艺美
手工劳作便是“陶艺”的一大特征。由于手工制作的局限性,“陶艺”品往往是以单件来计量的。除有时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少量复制外(但复制与原件是不能达到一致的),一般是不批量生产的。正因为陶艺品是陶艺家的原作,因而价值是可观的,其价值往往与陶艺家的声望和知名度息息相关。
如果说民间青花瓷与“陶艺”有所不同的话,其中有一点则是民间青花瓷用之于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手工制作方面来说,民间青花瓷与“陶艺”是同工异曲的。
我们且不说民间青花瓷成型工艺的手工制作和技艺美,从纹样装饰上看,民间青花的绘制,从画线到分水,完全是手工绘制。她淋漓酣快地抒发了民间匠人的情感、个性,同陶艺家一样,不受什么约束和控制,随心所欲,任感情任意奔放,因此手工制作和绘制,体现了一种无羁绊的豪放美、自在美以及技艺美。
民间青花瓷的用笔用料相当自由,不求工整细微,只求气韵生动活泼。用线不追求粗细均匀,浓淡一致,依形画线,接镶严密;分水不讲究以线定界、依形填满,有时超出线外,有时又不全到料线和形的边沿。水路无须平整、浓淡均匀。由于悬腕画坯、手工绘制,料飞笔舞,自由灵活,因而线条有力,流利奔放、分水层次丰富多变,体现出一种速度、内力、节奏、韵律,从中人们可尽情感受到工匠艺人娴熟的手工技艺之美。
4、艺术形式美
综观民间青花瓷,不难看出民间青花的艺匠们是如何创造和寻求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来塑造自己的艺术形象和形式美的。
当我们看到“婴戏图”的民间青花瓷时,会无比感慨地被她的形式美感吸引住,谁能不为之绝口称赞。作者大胆地借助生动的线条、熟练的分水、明快的料色,以作“简笔画”那样,不拘小节、高度概括、抽象地塑造了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戏婴。从这一婴戏图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笔韵”、“料韵”、“神韵”、“音韵”的韵律美。
又如“仙芝祝寿图”的渣胎碗,她完全追求的是一种生动、疾速、节奏、韵律的形式美,从她那里再也无法找到什么具体的“仙芝”,什么具体的“祝寿”,所能找到的却是纯粹抽象化了的那些龙飞凤舞的线条和料色。扣人心弦的不是具体的物象,而是那种风采,神情。
类似这种民间青花瓷的佳作真是不胜枚举,她们共同的特点是不重外形外貌的细微,注重的是内在的精神气质。从大写意直至完全抽象,追求的是艺术的形式美。
她们借助的艺术语言虽然不多,但表现的形式和手段却千变万化。举分水为例,常常是以水代线,以水代结构、以水代形;以水分面、以水分层、以水分体;以韵塑形、以色腻彩、以水贯气。民间青花瓷不愧为艺术形式美的宝库。说民间青花是棵“灿烂的明珠”、“民间艺术的奇葩”、“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之瑰宝”,都是当之无愧的。
(三)
在瓷器艺术中,除民间青花瓷可与“陶艺”相媲美外,还有许多品类,如瓷雕、壁饰、刻划花、唐三彩、铁锈花,甚至薄胎器等,均可与“陶艺”并驾齐驱。只不过一种是质地粗犷,表达的是刚性美,而另一种是质地细腻,表达的是柔性美(相对“陶艺”而言)。对这两种具有不同美学特征和属性的艺术,评价谁高谁低,犹如评价是黄山好还是桂林好?是大海美还是西湖美?是交响乐格调高还是轻音乐格调高一样,是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因为它们各具特色,各有所长,都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需求的。因此说:“陶艺”、“瓷艺”是姐妹篇艺术,是艺术“百花园”中两朵同样鲜艳悦目,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奇花异葩。
“陶艺”和“瓷艺”中,不是所有作品都是价值连城之“宝”,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具体作品应具体分析和评价。我们所说的“陶艺”和“瓷艺“是指它的总的概念。我们应花点力气去认真总结、提高和发展,使我国的”陶艺“、”瓷艺“两支花开放得更加绚丽。
1987年发表于《中国陶瓷》第四期(该论文参加中国民间艺术教育研究会第一届年会宣讲)。
作者:张学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