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抱残守缺

  抱残守缺,语出汉代刘歆的《移书让太常博士书》:“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意为咛古守旧,不肯放弃。

  在我看来,抱残守缺,应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的存在。抱守残缺的背后,不一定是件坏事。很多时候,残缺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自古以来,东西方人对残缺美的追求前赴后继。

  中国独有的锔瓷艺术,便将锔器之美的缺陷美发挥的淋漓尽致。每当看到锔器上那一条条纵横蜿蜒的裂纹,和那一个个附着在纹上锈迹斑驳的锔钉时,在我们的视觉受到强烈冲击的瞬间,岁月的沧桑和昔日的温馨会油然而生。锔器的这种缺陷美真实、质朴、丰厚、独特而又带有些许的神秘和伤感,产生出让人无法抵御的爱惜感和那种摄人心魄的缺陷之美。

  西方国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深厚的背景。卢浮宫的镇宫三宝,断臂的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就是西方人追求残缺美最好的见证。当人们发现维纳斯,惊叹她的精致,感叹她的美丽。却遗憾与她那一双完美断臂。任凭雕塑家绞尽脑汁。没有办法能使高贵的维纳斯比现在更美丽自然。于是放弃,这一双断臂是无限的空间,让每个人对这一片空白拥有想象的美丽。所以有人说有点遗憾才完美。真正到达完美之城的人才会发现,“完美“本身并不发光。只是人们将太多的臆想与光环戴在它的头上。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无论走到哪,多多少少都能看到问题的存在。存在着缺陷。曾经为曹雪芹深深的遗憾,感叹着有始无终,残缺散落的文字里透露出无尽的哀怨,拜寻那落寞的断章,和而为一,完成了被称为整体的红楼之梦,这是否可称为残缺的美呢?没有残缺,就意味着圆满。绝对的圆满就意味着没有希望,没有追求,意味着停滞。历史圆满,历史就拉上了收场的幕帘;人生圆满,人生就到了花残叶落之际。世事哪能尽如人意?其实有时候缺憾和遗憾未尝不是一种美,正是这种美才使人有了对完美的向往和对这种残缺的孤寂寥落之美的深深眷恋!崇尚完美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的选择,人生的高尚追求可以在不断升华,不断变残缺为完美。残缺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完美的期待。

  更有时候,抱残守缺,宁缺勿满。

  古人早对此有了对应的观点。孔子论歌器即最好的证明。古书记载,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歌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正如孔子曰:“谦受益,满招损。”

  在残缺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通过视觉将被吸引在自然的、抽象的残缺景观形态“延伸”的轨迹上,于是审美对象被“激活”了,可以在人们的想象中变得“自由与无限。”

  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即是一种残缺。

  蓦然回首,通过完美之城窗户回望来时的路才发现,曾经自以为不美的残缺放射着真性的美,脚踏实地的美。看着我的脚印一半处在阳光下,一半则在月光中,有平坦,有崎岖,有赞扬,有嘘声,他们组成我那已逝的几分之几的生命。因失败而沮丧,因成长换来哀叹,惆怅,思念,便组成了那不再回来的残缺人生

  也许有时真的会很难过,当想着无法改变残缺的时候。有的残缺过去了,留下了缺憾的痛在心底。沉湎在对昨日悠长的思念。正是在不尽的思念中,人的感情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残缺是绝对的,永恒的,完美是相对的,暂时的。完美至极,就像天空永远悬着圆月一样单调,本身倒实在成了一个残缺。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残缺,克服了这些,又会有新的残缺,无止无休。 抱残守缺,只要不失去生命,便有出走的勇气,便有一次重新开始的行程,便有千百次追寻。

  残瓷与雕塑的残缺为岁月而留,我心的残缺则为生活和成长而留下:无数的大小挫折给它留下过伤痕。我开始听到玻璃的破裂声在心中回荡,残缺的心泛着空虚,痛苦。所以要拼命的呼吸。直到它受到一缕阳光的洗礼。于是,心--趋于平静,平静……似乎从没有发生过什么事,像无夜风似的潭水,连点波澜也没有。因为心看到残缺依然可以完美。

二零一三年五月于北京

刘彦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