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说到苏州,我就会想到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送人游吴》的诗;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这首诗我背得滚瓜烂熟,去年我们参观苏州的横塘小学的书法教学空间,我就是写的这首杜荀鹤的诗送给学校留念的。这首诗是杜荀鹤对苏州在唐代的真实的写照,水乡泽国、小桥流水、鱼米之乡、繁华的夜市,载满绮罗的春船······这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景象。我喜欢这首诗,但我更向往苏州的积淀深厚的文化。
苏州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在西周,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吴国又称句吴,攻吴。为姬姓,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苏州古称吴。这是吴国的来由。苏州又称姑苏,因甚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其上有姑苏台,又名胥台,春秋时吴王阖闾 所筑。后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在春秋后期,吴国之力始强,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夫差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在楚汉之际,苏州为会稽郡置,称吴郡。西汉武帝废,东汉复置。三国吴国后期逐渐缩小,隋开皇九年废。在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苏州为吴郡。吴门也是苏州的别称,专指今苏州市,也指旧苏州,平江府,平江路及苏州府全境。
在唐宋之际,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南移,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唐以来,苏州成为全国的丝织手工业中心,由此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发生于此,苏州是清代著名经学派系—吴派的发祥地,著名人物有惠栋、江声、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苏州更是吴门画派的天堂乐土,吴门画派是明中期中国画派之一,沈周的学生文征明山水画名盛当时,从学者甚众,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陈道復、王榖祥、陆治、钱榖等;江南园林是指苏州、无锡、杭州一带为代表的古典园林,南宋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南移,鱼米之乡的江南经济发达,地主、富商、官僚纷纷兴造私家园林,使江南园林名闻全世界,而数苏州园林水平最突出……。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积淀深厚的吴门文化!不得不举起大拇指赞举吴门文化。
读了葛鸿桢先生编著的《明代吴门法帖导临》一书后,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他的此本著作是继他的《论吴门书派》、《吴中才子——文征明生平及艺术》、《祝允明》、《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文徵明卷)、《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等约十余种著作的基础上的又一本对书学理论界和书法教育界以及书法艺术创作颇有参改价值的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普及性实践性的好书。
其一,这本书将的都是作者身体力行并且仔细咀嚼的真知灼见,无一句空话,无一句大话,黑即是黑,白即是白,非常实在,而且很感人,很服人。
葛先生在本书《谈谈选临明代法帖之吴门派书法作品的意义(代序)》中就指出:“清代中期碑学派兴起后,扬碑抑帖,认为明代书法已是贴学来流,无任何建树,故几乎被一笔抹煞。”接着他指出:“也就是说,碑学派完全有他们存在的理由。不过话又说回来,时代在变迁,科技在发展。法帖的复制自照相技术问世以来,已不再仅仅只依赖摹勒镌刻,然后进行拓制了。……(百姓)花上几十元钱便可把高清印刷的法帖买回家放在案头日日临摹。”在这里葛先生提出了“高清印刷的法帖”或“高清法帖”非常有现实意义,因为这是“下真迹一等”的,是胜过摹勒镌刻的古代法帖。笔者以为将现代高清印刷的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资料作为“法帖”是完全有必要的。
在“书随画贵,”法乳赵体的唐寅行书“这一节中,他指出:“唐寅是吴门书画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虽然他在绘画方面的成就最令人瞩目,而在书法方面则逊于祝、文、王、陈诸家,但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名声却远远超过上述诸家”此话很真实,实事求是,使人信服,点头称是。在“神韵超逸,平中寓奇的王宠行书”一节中,葛先生认为:“王宠的聪明之处至于能在蔡、祝、文、唐、陈等艺坛林立的高手中独树一帜,在结字,用笔等方面都与他们拉开距离,在追溯晋人格致时,稍出已意,加以奇逸,因而能为时所趣。”说得很在理,并且很有哲理。
其二,本书共选评了吴门书派的36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共47件,其中宋克三件,徐有贞二件,祝允明八件,文徵明二件,其余都是一件。再加上作者所临隋人书《出师颂》临怀素草书《食鱼帖》临黄庭坚行楷书《王纯中墓志铭》节临苏轼行书《前赤壁赋》卷,临祝允明草书《乐志论》轴(在祝允明大草中还有一件临《秋兴诗卷》),临《赵孟頫行书卷》,节临冯承素摹本《兰亭帖》。则本书共有作者所临古人法书共54件。习书的人都知道,临帖是习书的最重要的途径,舍此就寸步难行。临帖有实临(又称对临)意临(看原帖,但可多少加一些临者的发挥)和背临三种方式。在这三种方式中应该说实临是很考人的,因为临者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一丝不苟地要将所临之帖写象,起码要形似,当然能神似则要求更高,从用笔,结构,章法,用墨,浓,淡,枯湿都应该讲究。葛先生临了54件作品,这是极其费功夫的一件事,而且件件都是实临,令人钦佩不已。更难能可贵的是所临的古人的54件作品,有47件临本的照片都与真迹照片摆在一起,供书法研习者参改,比较。此种方式应该是研习书法的创新,值得同道效法。笔者以为,所临54件古人法帖,临得精彩,临的难度大的有:节临宋克草书《杜甫壮游诗》和孙过庭《书谱》册,临沈周行书《五律诗》轴,节临苏轼行书《前赤壁赋》卷,王鏊行草书《再游林屋洞诗稿》,节临祝允明章草书《书述》和草书《乐志论》,文徵明草书《七绝诗》,临唐寅行书《七律》诗轴,临王宠行书《白雀寺诗》卷等。
其三,古人云:人书俱老,其意思是说研习书法的人即使有家传,有名师指点,而且自己更要持之有恒,刻苦努力,要有悟性,另外还要有字外功夫和多种修养,那末其书法艺术水平所达到的自己的高峰时期不是在中年,更不可能在青年,只有当他临近老年或进入老年时期,这才是他本人的书艺的高峰时期。并不是说一个人爱好书艺,到了他的老年,他的字就写的好了,就写得“老”了。
鸿桢先生长我一岁,是我的兄长。他的书艺正是处于丰收的季节,他著作等身,研习书艺和书学理论认真踏实,谦虚谨慎,不虚谈浮夸,在吴门书派的深入研究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本书应是他吴门书派研究的结晶之一。
苏州的历史在我国有着重要的位置。吴门书派如果从宋克开始,至今已有六千余年的历史,而且当今仍是人才辈出,如已过世的祝嘉先生和瓦翁先生都闻名遐迩;如果从唐代的陆柬之,陆彦远父子,孙过庭,张旭,张从申,沈传师等算起,那就有一千多年,需要强调的是,吴门书派的书家,有相当一批人是与画家重合的,而且有几位不仅是大书家,而且是相当高水准的画家:如宋克,文徵明,陈道复,王宠。在吴门书派中既是书家又是画家的还有:沈周,唐寅,陆治,王榖祥,文嘉,钱榖,周天球,陆师道,文彭,居节,文从简,文从昌,文震亨等。
从吴门书派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书画同源的深刻道理,如果写不好字,难道画画能过硬吗?
最后让我再一次感谢葛鸿桢先生的赠书,使我获益匪浅,让我再一次感谢美丽的令人难忘的姑苏城,您让我顶礼膜拜,高山仰止。
2013年12月2日于成都武侯祠南
(作者:杨代欣,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成都武侯祠文博研究馆员。)
作者:杨代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