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以古出新”从古代文化中寻求艺术的创新动力,不是中国画坛特有的现象,在遥远的西方艺术界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中国清代盛行的“金石入书画”现象、十九世纪末起西方兴起的一股向原始艺术以及古老东方艺术学习的热潮。这都是东西方文化所经历的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特殊经历。
中国清代“道咸中兴”(见黄宾虹“论道咸画学”一文)从清初的傅山、龚贤、郑簠等人,乾嘉时期的邓石如、“扬州八怪”及至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书画家,通过金石的研究,特别是对三代和汉隶以及北碑的全面审视,从中得到力求摆脱时俗与因袭、纤细与孱弱弊病的创新动力。那种对古老文化精神原素的探求,为中国艺术在书画一体上的追求达到新的高度开辟了新道,成为书画新的创造的来源。
十九世纪末以来,在欧洲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极为流行。作为这方面的先驱者高更一直希冀回溯文艺复兴时期或希腊传统,从而回归到一种更原始的艺术模式中。他长期在仍充满原始色彩的太平洋大溪地上生活与创作,创作出一大批独具原始与野性憧憬的新作,成为“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之一,为后继者奠定了契机。而被誉为“现代艺术魔术师”的毕加索,更是广泛吸收了古欧洲神话和歌德精神,非洲和东方的原始艺术。源自原始艺术奇妙力量的绘画新观念,成为毕加索立体主义艺术的序幕。从他们的作品上,我们看到了在滋养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及现代主义思潮中,原始艺术所散发的原始的野性生命力和无拘无束的创造力的永恒魅力。
艺术家对古代文化的吸收,其意都不外乎是人探索本性使然,人们从“古意”中得到精神的纯粹与慰藉的同时,也获取了新鲜活泼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尽管中西的艺术形式及学习的具体方式不尽相同,但中西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对远古文化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发掘、研究、吸收,从而为艺术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至今仍给我们的创作予无尽的启迪意义。
作者:黄唯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