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人物简介:
张济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一位极具个性的书法家。代表作“厚德载物”永久性镌刻于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部分作品连续高价成交于瀚海、保利、太平洋等各大拍卖会。
他的书法,将人们的心灵轻轻打开;他的书法,咫尺之间却有了千里恢弘;他的书法,曾作为北京奥运会艺术长廊的主题书法展示于北京各大地铁站;他的书法曾作为代表我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作品永久性地镌刻北京长城居庸关……他,生命历程处处诠释着与书法的不解之缘。
他,就是著名军旅书法家张济海先生。
书法通兵法,用笔如用兵
“我的书法作业是全班画圈画得最多的。”一个长相清秀的小学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业,脸上流露出童真的喜悦之情,他便是当年的张济海。
张济海出生在书法世家,耳濡目染,受父亲影响极大,儿时起就对书法情有独钟。“小时候看着到家里向父亲求字的人来来往往,觉得写一手好字真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忆起旧时光,他面露微笑。入学后,与父亲交好的校长总是以父亲的字为样板,这让年幼的张济海倍感责任重大。每次书法课,他的字都是被画圈最多的。“当时一心想着,我一定要把字练好,绝对不能给父亲丢人。”
“有一次父亲意外看到了我写在墙上的字,自此决意培养我的书法技艺,送给我一支那个年代很珍贵的自来水钢笔作为奖励。”年幼的张济海如获至宝,这是他书法生涯中得到的第一次嘉奖,也成为了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十五岁那年,多才多艺的张济海作为学校文艺团的一员,为迎接招兵部队进行文艺演出,并凭借着自己的文艺才干被特招入伍,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可谁也想不到,这戎马人生一直持续至今,已有43年。在这43年中,尽管公务繁忙,岗位不断变动,但张济海对于书法的热爱却有增无减。“我在部队从事的也都是和文艺相关的工作,画板报、写标语、绘地图,一旦闲下来就自己练习书法。”几十年如一日,在书法的世界中,他忙并快乐着。
如今,已知天命的张济海,更是将自己最钟爱的书法和兵法融为一体。他说:“书法与兵法有很多共通之处,二者皆讲究'谋''势''应''变''和',这是我专注军事和书法多年总结出来的规律。”当提到自己最爱的两种事物时,他的眼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墨池之深,荡荡乎如江海;书法之奇,危危乎如用兵,二者乃是他一生之情缘。
字肇于自然,以义而赋形
毕加索说:“艺术是令人明白真理的谎言。”书法艺术,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对于书法,张济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大家都说我单枪匹马闯天下,其实我很早就已经加入书法协会,但是渐渐发现,艺术需要自由,书法不需要框架,必须要在人生的大世界里畅游。所以我选择慢慢淡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演绎这门艺术。”
无德则心蒙尘垢,无识则眇知良莠,无技则难以为艺。在张济海看来,“书法”二字包含了太多,复杂而深邃。他认为,有些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是因为书写者注重书法艺术与汉字含义的互相结合,谓之:以义而赋形。
张济海说:“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字义,每一篇文章有其主题思想。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她的任务是用艺术语言进一步强化文字或文章的主题思想,不能脱离汉字本身的含义。创作中'两张皮'、一味追求所谓'个人风格'都是'有我'的,而我则是强调突出文义而'无我'。举个例子,王羲之《兰亭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书法与文章结合,再现了当时惬意之景;而颜真卿《祭侄文稿》,则用杂乱无章的笔法表现出作者丧侄后的悲愤交加之情,文、形、神一致,是谓绝唱。”
在他看来,无论一个书法家多么有名气,如果不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代表作,那都是失败的。经过潜心钻研,历时三年,张济海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厚德载物”的创作。2007年,这承载着他思想与梦想的四个大字被永久镌刻在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功德榜上,这让他的艺术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文则以载道,作字如做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厚德载物”正是张济海做人做事的标准。他坦言:“厚德载物,概括了《易经》的核心。精神像天体运行一样生生不息,有其固定的规律;德行像大地一样浑厚,滋养承载万物,为人、做事都要本着这个原则。”正是凭借着“厚德”,张济海才得以在书法道路上日益精进,他还有着更大的愿景。“我希望通过我的书法,能够诠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够从我的义形结合中读懂那种浑厚的气势,进而将中国文化传向世界。”
张济海从未将书法当做“吃饭”的工具,他认为通过书法进入修炼人生的门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才是书法应有的价值。书法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说:“通过学习书法,让我懂得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学、古典诗词、地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更重要的是,书法让我懂得如何做人,在不断前行的路上,我渐渐懂得真正的中国文化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善知事要践行。”
他还强调善行人生。“我们一定要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不仅能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得到提升,还可以为社会作贡献。学会给予,接受并且传播正能量。德好,天必佑之。”他资助过书名失学儿童;他多次捐助灾区;他曾将三十多万作品拍卖善款捐助于恢复封龙山汉碑文化,被称为“启动恢复封龙山文化的奠基人”。
作者:宁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