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2-04 10:01
[摘要]:《周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的阴阳辩证论古奥艰深,难以蠡测。象征易学主导观念的阴阳鱼太极图,黑白参半,环抱呼应,既象征太极本体,又显示出阴阳的周转不息,表达了易学哲理思辨的深刻涵义。
《周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的阴阳辩证论古奥艰深,难以蠡测。象征易学主导观念的阴阳鱼太极图,黑白参半,环抱呼应,既象征太极本体,又显示出阴阳的周转不息,表达了易学哲理思辨的深刻涵义。
探讨易学的阴阳与书法艺术的关联,必须首先要了解有关“阴、阳”的论题,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是一个博大精邃的思维范畴,它源于远古的卜筮,成型于《周易》。《周易》认为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阳的互动。阴与阳的矛盾,反映自然力最重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事物的生机与活力,都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相融相生,相摩相荡。故《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了:“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同时,易经以乾、坤做为阴阳的代表和根源而展开演绎和推论。
《周易》的阴阳辩证论,反映了先秦道家的基本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构建书法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根基。
书法艺术是以线造型的传统艺术。其作品既状物又抒情,兼具造型(概括性的模拟)和表现(抒发情感)两种因素与成分,因而具有无限的变化性和抽象性。而《易》学阴阳论具有认识与思辨的无限涵盖性,书法家在创作实践中观照《易》理,运用阴阳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可以产生书法作品艺术形式上千变万化的审美效应。由于书家对这种阴阳关系的运用,是与其品格、性情等情感因素相关联的,故而其作品所显现的阴阳情感基调,不仅是书法家审美心路的形迹化,而且也是他的精神境界、哲学理念的自我坦露。
毛泽东在谈论书法时,说道:“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由此可见,在书法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着阴阳(矛盾)的辩证关系的,这也是深刻影响书法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宏观而论,一张白纸,无所谓阴阳。而纸上一旦着笔落墨,即有阴阳的问题。故此,刘熙载《艺概》曰:“大凡沉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这说明书法作品从整体的艺术风貌上即可显现出阴阳的基调。
就微观而论,从用笔方面来说:书写中各种线条形式,(虚实、动静、刚柔等)其中的虚、静、柔为阴;实、动、刚为阳。执笔的松紧、运笔的提按,笔锋的中侧、方圆;笔势的收放与擒纵;效果的肥瘦与滑涩;笔速的疾徐以及线条的直曲,刚柔、枯润;墨色的浓淡对比等都体现了书家创作过程中运用的阴阳关系。
我国古代书法家观天地之象,察阴阳之变,不断探索和创造书法审美的范例。如唐代欧阳询所撰《三十六法》,其中就列举了结字方面的避就、争让、向背、偏侧等点画偏旁处理要领与原则,从而显示出对易学阴阳辩证理念的观照。
总之,一幅书法作品从立意开始到全面完成,始终存在着阴阳关系的平衡问题。阴阳辩证,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互为依存的条件和因果效应。重要的是为艺者要掌握无过无不及的原则,找到合理的平衡关系,使作品达到合谐美观的视觉效果。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书法绘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