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近期,《爱与寂静——陈琴水墨瓷韵艺术展》在荣会艺术中心呈现,它不仅获得书画名家崔如琢先生题名“琴心墨韵”,更引得“摇滚之父”崔健即兴吟咏出一首题头小诗:“我是泥与火的结晶,所以现在我来了,我本来一无所有,我曾经什么都没有拥有过。”而令他们动情评述的,不仅是昔日活跃在电视主持舞台的陈琴,更是以艺术修炼心性、坚守本真性灵的艺术家陈琴。
曾见过轻声哼唱着歌谣的陈琴,身体随着节律微微摇晃,似乎沉入空蒙的内在世界,令人仿佛看到她画中瓷上总有一朵莲,曲折的茎秆之上,飘摇飞升。此刻,她端坐在工作室方形茶台后,手法娴熟的泡茶。背后的书柜放着她的画册、书和收藏的茶器,墙上挂着画有莲茎的水墨画,角落里更是不乏假山石、陶器与斜倚桃枝营造的小景,充溢着一股出世的清气。但这并非全部,她红蓝色系修身短旗袍的造型,待人接物时的人情练达,以及某些家具复古又时尚的气息,又传递出她不离世间的面目。
手与泥土接触让我安静
陈琴的履历让人眼花缭乱:从江西武宁走出的山里姑娘,一头扎进滚滚红尘,唱山歌、做采茶戏演员、主持电视节目、拍影视剧,又从事传统戏曲研究,尝试写作,并出版过散文集《爷爷的故事——山村山鼓山歌》和报告文学《振动与飞翔》;看上去精彩纷呈,她却又于盛年隐居景德镇十年,直到这次展览呈现40多件瓷画精品,引来众人瞩目。
对过往的经历,陈琴并不忌讳,“没有谁不想把自己的专业做到底,一次又一次重头开始,其实是一种无奈。”她语气淡然地说。尽管身边多是鲜花和掌声,她的内心却孤独异常,每次从镁光灯和酒宴人群中回到家,虚妄感不请自来,“别人看到我的是外在光环,但没有人真正懂我。”后来,她有缘接触佛法,开始食素、打坐,选择一种清净自在的生活方式回归自我,并于2002年移居景德镇,沉浸在陶瓷与笔墨世界。当外界将这种生活方式视为“隐居”,陈琴的用心却并不刻意,她只觉“手与泥土的接触让我安静”。她做陶狗,用釉里红、青花、祭红等釉色妆点,令小狗在憨厚之外流露着清新淳朴的乡土气息;又做《小和尚》系列,让仅有素釉料颜色的小和尚们安坐于书架或绿色盆景下,融入对禅意的理解;更为夺目的是釉里红瓷、青花瓷和高温颜色釉瓷板绘画,将她的写意绘画与窑变的不确定性有机结合,营造出一派本真而灵动的艺术气象。难能可贵的是她全身心投入,当同在窑炉作坊的其他画家散漫劳作,她却安静自处,享受艺术的纯粹和安宁。“这可能因为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山里面到处都是泥土,小时候光脚丫站在田埂上,泥土从脚趾缝里渗过来的感觉,通过做陶艺我似乎找到了,觉得很安心。”
有人创作是技法,我是心法
尽管少年时喜欢在日记本上涂鸦,也曾到中央美院进修,但陈琴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美术训练,然而当她拿起画笔,仿佛一份与生俱来的性灵便脱颖而出。这也使得策展人贾方舟先生说:“这种境界主要不是靠‘修’而是靠‘悟’,她对笔墨的体悟,对干湿浓淡的把握,对面的铺陈和线的穿插,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但又恰到好处。”
甚至陈琴自己,时常也会被内心深处的灵性所震撼。她翻到画册中一幅纸本设色水墨画《佛的光》,是透着灰绿的蒙黄色背景里,茎秆纤细的莲花在升腾,看上去似乎带有音乐的旋律感。这幅画的灵感来自梦境,“有天晚上,我梦到自己到了一个很美很美的意境,到处都是雾,看不见地面,我就一直在那样的意境里遨游。醒来后,我就特别想把梦里面的感觉画出来。”为了还原梦境中层次丰富的黄绿背景色,她从正反面晕染了无数遍,又以虚衬实的手法画出了不计其数的莲花,却看上去一枝独秀。“最后形成的画面甚至比我想象的还要美无数倍。有时候深夜看着这幅画,我甚至会流泪,那种真,那种美,那种心气不是滚滚红尘里有的。我拥有过,可以继续红尘滚滚,也可以继续回归自己的世界,我愿意跟这个世界若即若离,在出世入世之间游刃有余,可以大俗,也可以大雅,想怎么活就怎么活。”
当然,以艺术作为精神出口,如果仅仅挥霍先天的敏感和悟性,没有后天的积淀,亦难以升华。灵感如陈琴,怎会不懂?从18岁起,她阅尽中外名着、唐诗宋词,又大量涉猎佛经及儒释道各家经典;自从爱上美术,读陶瓷史、美术史和各种画论,并有幸拜在著名书画家崔如琢先生门下。她画的荷叶莲花,参照传统样式,却在颜色层次,线条旋律感和与命运相牵连的节奏感上下功夫,别处新意,涵括了她对于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理解。
令陈琴感到欣慰的是,这次展览刚开幕不久,便有十多幅画被人订购,这无疑肯定了她近年的艺术实践。“大家为什么喜欢?因为有些人创作是技法,我是心法。”她说得清音平缓,掷地却铿锵有声,“有的人为创作而创作,被条条框框束缚住了,内心的灵性反而出不来,我画画就是直抒心灵,没什么玄奥,这可能跟我吃素、打坐、半出世的状态有关系,比较简单。”她把创作当做生活常态与情感的表达方式,因为至真,反而至纯至美。
爱与寂静
令人好奇的还有作品落款之“果莲”,它是陈琴的名号,似乎与她画笔下摇弋多姿的莲花,以及她品性所钟均相呼应。对此,陈琴说起一桩小事,曾经为吃素遭遇一些小委屈,学佛的师姐以莲的故事点化她,“没有污泥,怎么会长出莲花?你要感谢它让你长成一朵莲花。”这个声音仿佛自前世或灵性深处而来,使莲花这个清净无染的形象,自此根深蒂固地成为她的心相外显。
至于展览名称《爱与寂静》,取自西方公认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一本书名。陈琴在看这本书时被感动了,“我认为爱与寂静是生命中极致的美,美到极致,也就是爱到了极致,寂静到极致,它是同一个点。”将它用作展览名,似乎借这种极致的体验来阐释创作至灵魂深处的寂静,与爱,与禅境,别无二致。
作者:刘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