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5-14 08:25
在这个稍显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喜欢快速的观看、消费一个展览,就像在商场买东西。很多策展人根本不需要出门,打几个电话、发几封邮件,看看网上的作品,再加上虚幻的主题。一个展览差不差,其实对于很多普通的观众来说,他们并不会在意。
但对于美术馆来说,本质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南艺美术馆馆长李小山看来,美术馆、尤其是学院美术馆的任务就在于此:拿出更好的展览,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发动机
“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大多时候当代文化没有进入我们的美术馆序列,因为他们有大量的历史性的一些藏品。当代美术馆不一样,它面对的是当下。但我们的当下,70%、80%的基本上是群艺馆水平。按照我们美术馆举办的活动来看,越是所谓的前卫,先锋的,观众越是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年轻人也没有热情参与。我们使了九牛二虎之力,配套各种项目,热情调动不起来。这个和年龄没有关系,这和生态有关系。”
2015年1月,“思想与未来——大学与美术馆”论坛最后一部分“被动与主动:知识生产的有效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李小山位列其中。在李小山看来,当下美术馆80%、90%还停留在一个群艺馆的水平时,中央美院也好或者其他的美术馆在做工作时候,会变得非常艰难,其效果如果不是等于零,基本上也就只能达到1%-2%的水平这个程度。
“我们做过实验,从观众的构成来看很不理想,所以我们也在想办法。2015年,南艺美术馆还要做一些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在现有的美术馆展览、公教这样制度下,能不能有一些新的措施出来,让患了‘厌食症’的年轻人重新把胃口提一提。”
而在王璜生看来,“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发动机。也就是说,美术馆是由“知识生产”而构成其运作系统,更确切地说,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上世纪 70 至 80 年代,欧美美术馆逐渐从西方美术史界分离出来,并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社会文化地位。中国在近十来年间,美术馆的建设及发展从数量和规模上看,可以说是极为神速的,由美术馆引发的展览及学术活动也非常之多,真可谓目不暇接,众声喧哗。但应承认,中国的美术馆目前对于‘知识生产’的意识和具体的工作还处于非常基础的层面上,对学术策划和学术高度、深度的认识相当表面,更缺乏一种‘进行时’的思维和工作热情及责任感,因此也使美术馆缺失知识生产的机制和活力。”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严重缺乏美术馆‘知识生产’的意识,大家普遍认为,美术馆只是一个简单做些展览的场所,而展览是艺术家向社会亮相的一种手段。殊不知,就是一个‘展览’,其实却包含着美术馆完整的‘知识生产’运作系统,策划、角度切入、作品选择、相关研究及论述、作品与空间关系、空间与观众的关系、视觉接受的特点及过程、交流与互动等等,每个环节都是一种知识,种种知识的集合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系统的运作构成了‘生产’的过程并形成了‘生产’的成果。”王璜生如是说到。
跟踪“未来”
在过去的一年里,央美美术馆总共策划了36个展览项目。在第一届CAFAM双年展一炮而响之后,第二届的CAFAM双年展“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引来美术界空前地关注。在这届双年展中,王璜生说作为个人经历有很多难忘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包括跟六个国际机构的年轻策展人和相关负责人的交流,也看出了不同的艺术机构他们的一种策展思路和特点。”
而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全力打造的青年艺术展览品牌,第二届CAFAM未来展也于2015年1月1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及798艺术区盛大展出,展览以“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为主题。来自六十多家机构提名的两百多位艺术家,在徐冰挂帅的六位专业策展人的挑选下,九十多位年轻艺术家集结而出,如果不是大杂烩,势必会呈现出一种新的艺术面貌,而这正是CAFAM希望能从年轻人身上找到的新东西。
在这一届“未来展”中,央美美术馆还提出了跟踪展的概念:“未来方程式”单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蔡萌表示“跟踪展”可以作为“CAFAM未来展”长期延续下来的一个跟踪青年艺术家项目,随着未来展的推进到第五届、第六届之后,美术馆策展团队跟踪的艺术家基数将会扩大到上千名左右,可选择性将会更大,并且限定在3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的条件也可能在往后“跟踪展”得到放宽政策,因为“艺术家是需要长期跟踪和观察的”。蔡萌如是说到。
“复调”的思维
跟踪艺术家尤其青年艺术家,这样的工作在南艺美术馆推出的《复调》系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坚持田野考察,关注一群非体制内的年轻艺术家的现状,与艺术家共同生活,最终展示相关的纪录片和展览。不知不觉,南艺美术馆的年轻策展人林书传已经在美术馆待了3年。在近期的工作中,他将《复调3》瞄准了广东地区的艺术家。
“我这次做广州,发现广东跟其他地方还不太一样,它的艺术家并没有北京和上海这些地方那么多,而且他们的机会相对而言比北京和上海、江浙沪这群艺术家的机会又少得多,我去看他们年轻艺术家的参展简历很少有跨省的,几乎都是在本地广州展完去深圳展,深圳展完到中山展,然后东莞,始终在这个区域里面。而且他们的艺术家比我们想象中的生活状态要好,他们可能很多人有兼职,不一定靠卖作品来养活自己,而且广州的生活成本比北京和上海少了很多,艺术家的心态也是属于那种不急的,工作室都会有很多画,不像北京或上海的艺术家工作室几乎没有库存,要么参展、要么卖掉了。整个来说广东的氛围我是非常喜欢的,我也想向全国一些高校提倡广州那种做艺术的方式,很贴近国外,就是艺术家不一定靠艺术养活自己,但他做艺术的时候比较纯粹。”
林书传和美术馆有一个五年的约定,连续做五年《复调》展。五年展开对中国尤其美院毕业的年轻艺术家的深入了解,林书传和他的美术馆团队说他们想以此作为研究当下的一个“切片”或“标本”。
“复调不仅仅是五年,我的想法是五年做完以后必须得歇一歇,不是说我们的资金或者是人员跟不上了。比如歇五年再做一个‘回访’,那时之前调查过的艺术家一定是有变化的,因为年轻人的变化很大,可能会有退出不做艺术的,可能会有改行的,可能会有越来越被社会关注成为名家的,也有可能一直默默和之前一样的。这都是在田野考察中都是很精彩的例子。不变,变的很多和改行都是可以探讨的。”
林书传说《复调》这个项目真正出彩的时候并不是现在,而是之后。“我们把两方面的文献进行一个对照,我觉得对高校的艺术毕业的学生才是一种参照。长期的一个人生轨迹、艺术轨迹都摆在你面前给你看,但是我们不加评判。”
在过去的2014年,南艺美术馆总共举办了30多个展览,20余场学术讲座,50余次公教活动。《复调》系列只是其中一个,好就好在不是唯一一个。南艺美术馆的团队正在考虑把这样的思考带给更多的同行,“我想《复调3》的时候可以试一下,包括西安美术馆和武汉美术馆都想参与进来,他们暂时有合作的意愿,想要介入进来,这次他们可能会大规模地投入资金或者是团队,然后大家一起来做一些觉得好玩,有意义的事情。可能我们明年还会做两湖地区和四川、重庆这两个地方,我的想法可能是我去做两湖,联合策展人王麟去做四川和重庆……”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张桂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