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灵生:在收藏中练就“感觉”

2015-05-14 10:10

\

  作为一种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青铜器一直被众多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们所青睐。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锈呈等,青铜器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为青铜器收藏者们所津津乐道,爱不释手。在王灵生的家里,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类别、不同年份甚至不同材质的各类青铜器收藏品。其实在收藏青铜器之前,王灵生本就是一个十分热爱古董的人,与青铜器结下的不解之缘,还得从他的收藏经历说起。

  无意间开启的寻宝之旅

  2001年的某一天,王灵生像往常一样流连在古董店铺挑选玉器。没有挑选到心仪玉器的他正要悻悻而去,不经意间在玉器的陈列架上看到了一件青铜器,在众多玉器中看起来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这不禁勾起了王灵生的兴趣,忍不住前去观赏。

  这一观不要紧,这青铜器独特的造型、细腻的纹路使得有着长期淘货经验的他断定,这一定是一件值得入手的藏品。尔后他将它拿在手里细细品味了一番,更是爱不释手。要知道,之前的王灵生从未涉足过青铜器的领域,但这件青铜器却不知为何拨动了他的心弦。“我收藏东西,一定要凭借感觉,虽然我当时对青铜器并不算十分了解,但是我能感觉得出来。每个年代的东西都有每个年代特有的纹饰和器形,这些都是可以大致仿制出来的,但是这件藏品的神气是没有办法仿制的。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把这件藏品买下来。”

  内心主意已定的王灵生急忙向卖家询问。卖家介绍说:“这是商代后期的盛酒器,叫盉,这种上面刻着人脸的人面盉算是很独特的。我敢拍着胸脯保证,这件青铜器绝对靠谱,是我朋友托我帮忙展示销售的,他定的价格是2000元。”王灵生思忖了一下,这个价格在当时确实属于很高的价格了,于是他请卖家帮忙出面联系他的朋友,这样就可以用更合适的价格将它买下了。但是物主也是一位惜物之人,不愿将自己心爱之物廉价售予他人,几番议价后依然没有谈拢。回家后,王灵生心中还是一直惦念着那件青铜器,辗转了几次还是回到了店里。“虽然是原价买下来的,但是能买到一件让我‘感觉’对了的藏品,带来的喜悦是无法用其他事物来替代的。如果当时没有将它买下,我恐怕是连觉都睡不好了。”

  淘到了这件藏品后,王灵生对青铜器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开始大量的收藏和研究。“在当时那个年代里,收藏青铜器的人很少,所以青铜器的价格一直比较稳定,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收藏到了不少价格低廉的精品青铜器,这也为我后来的青铜器收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博物馆得来的“感觉”

  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多次听到王灵生提到“感觉”这个词。如果说看藏品要凭“感觉”,这种想法可能与各种专家学者的言论有相悖之处,但是可以感受得到,王灵生口中的“感觉”并不是指单凭一厢情愿随便揣测,而是指其在有了充足的专业知识和见过大量真品后而产生的“感觉”,从而可以一眼甄别出那些有形无神的仿制品。然而这样的感觉要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才能达到见多识广的程度呢?王灵生道出了自己的方法:要多去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时间久了,见到的真品多了,自然就有了“感觉”。这样的经历与钻研书本、看专家讲座相得益彰,因为有时对其的感受无法用文字来形容、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有自己亲自去看了、去感受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说起博物馆,王灵生的神色不禁飞扬了起来:“我去过很多地方的博物馆,有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湖北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其中河南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都很不错。河南博物馆中藏品数量多达十三万件,单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就有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里面有专门的青铜艺术馆,我记得那里收藏着一尊云纹铜禁,那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最早的铸器,有五层镂空透雕,还有二十四只龙形怪兽的攀缘伏撑,工艺的精湛程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鼎高将近一米,200多千克重。在那个年代,如果要铸造这样大型的一个鼎,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是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的,如果不是去博物馆,哪里有地方可以见到这样的国家级珍宝?”

  王灵生对博物馆的钟情不单体现在他对博物馆里的东西如数家珍,更体现在了他对待藏品的态度上。在他看来,自己的收藏只是为了学问,而把它们放在博物馆里才能真正地体现它们的价值。

  谨小慎微得真品

  在每一位收藏家的收藏历程中,总会和造假商家们有过几次交锋的经历:造假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去仿制古董的外表,收藏家们擦亮火眼金睛在一丝一毫的细节中寻找破绽。就好比在棋盘上的对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会去想方设法逃过对方的眼睛,而收藏家们总能将破绽一一寻出。王灵生也不例外,在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普通的仿制品一眼便能分辨出真假。

  在王灵生的藏品中,我们看到了一套十分漂亮的四驾青铜马车。只见四匹肥硕的马儿拉着一辆精致的青铜车,在车的顶棚上有美丽的纹饰,四周的门窗清晰可见。车上坐着一位马倌,双手向前伸着,正在驾驶着马车。骏马最是生动,有着圆润饱满的双目和平直有力的背腰。微微弯曲的后蹄仿佛只要一声鞭响便能逸尘断鞅,整个藏品活灵活现,甚是喜人。如此样式精美的藏品,想必一定是王灵生的心爱之物。果不其然,王灵生讲述起它的时候,眼神中泛出了骄傲的神色:“当时刚看到它时,实际上有些生疑,因为在那个年代,这样复杂工艺的成品是很少见的。毕竟,现在市场上的仿制品太多,即便是行家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但是我仔细看了它的纹饰,发现它的纹饰很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再去看器型,也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谨小慎微的王灵生并没有头脑发热,而是对其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从纹饰、器型到锈色,再凭借着多年经验得来的“感觉”,才断定它一定是一件真品。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王灵生将其取出、装置时,发现掉落了一些很小的细末。细心的他发现后觉得十分惊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粉末状的东西呢?难道是因为自己看走了眼买到了次品?在询问商家后,商家详细地告诉了他原因:“那些粉末是噬铜菌,在铜器里寄生着,只要用白醋将其擦抹,便可以去除。一般情况下,有这样粉末的青铜器都是真品无疑了。”听了商家这样的解释后,王灵生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为日后的收藏累积了新的经验。

  作为一名资深收藏家,王灵生总是在自己收藏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学习。在他看来,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单纯的买卖只是商业的一种形式,真正的文化内涵在于藏品本身。收藏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收藏。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称得上是一位成功的收藏家。

来源:99艺术收藏-藏家故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