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晓勃的丰腴美学

2015-05-14 16:27

  走进王晓勃的画室,一个个丰腴的女性在画布上被分割成数块不同大小的几何形,色块堆叠,这些肉体被作者隐去脸部,剩下躯体跨架在时间上,有一种强劲却含蓄的情绪。一面挫痛,一面疗治,一面死亡,一面再生。

  王晓勃

  走进王晓勃的画室,一个个丰腴的女性在画布上被分割成数块不同大小的几何形,色块堆叠,这些肉体被作者隐去脸部,剩下躯体跨架在时间上,有一种强劲却含蓄的情绪。一面挫痛,一面疗治,一面死亡,一面再生。

  人生是不断的感悟自己

  对于年纪的讨论,王晓勃并不在意,谈起不惑之年:“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年龄段,对以前的认知会有一些真实的感悟,这是到这个年龄段必然要接受到的。比如说,到了这个年龄段我参加葬礼的次数增多。当你参加这种仪式以后,会对你自己的人生进行反省与思考。这跟年轻的时候想法是不一样的。但是何为困惑何为不惑,可能走到50岁的时候觉得40岁还是有很多困惑,还会有很多稚嫩的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与以前相比有一种更深度的区别。”王晓勃谈及现在的自己,与10年前最大的区别是认定了自己的优缺点,自己擅长什么,不能碰及什么。年轻的时候是出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想做,觉得自己什么都能胜任,但是到了一定年龄这些都会改变。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感悟自己,了解自己,认识那个真正的自己。

  王晓勃在创作《伤逝》、《困》都是从身边朋友的痛苦经历由感而来,有人认为他的作品透露出忧伤、痛苦的情绪。当我问及王晓勃艺术是否是痛苦时,他回答是因为被这种真实的悲伤故事所震撼,激发出特别想要表达的欲望。“伤感的痛苦是跟我这段思维方式有关系。艺术是一种论述性的,是一种启迪、一种反思。画画本身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一点也不痛苦。”这是不用将悲痛的事情燃烧成灰烬的一种,生命的发亮姿态。

  “绘画需要天赋”这种理论在王晓勃看来并不重要。他说天赋不是绘画最主要的因素,在现在的社会中并没有任何的模式或者界限来决定什么样的人会画画,当人在充满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时,绘画便可以成立。

  胖女王的梦

  在王晓勃作品《胖女王的新构想》系列作品中,具象绘画传统的赭色,呈现在逼人的浓蓝色光泽的背景里,细腻与张狂并列,构成强烈明亮反差。胖女人的身躯散发出一种暴烈、诡秘、冰冷又温柔的气息。被遮住的脸,或者,根本未曾睁开眼。生命的背后,我们习惯了从我们的角度看世界,却极少转过头来,发现我们不愿、也不忍直视的角色。这个世界,一如我们总以为蝴蝶就必然是访花的美丽女子,王晓勃却直视到那种隐藏近乎不存在,赤裸裸的生命本真。

  “我所处在的社会是一个历代人没有经历过的迅速成长的社会阶段,我所认知的事物包括朋友都有这种膨胀心理,整个社会面貌也是这样。过于发展,过于迅速,包括人的心理以及做事都是非常快的。这种无限的膨胀包括饮食也在过分的提高效率。我当时就考虑到画胖子来表现这个膨胀的社会。我想用胖子来体现这个膨胀的社会,体现人在这种膨胀、拥挤的社会下面的一种生存状态。胖子往往在西方以及在国内,普遍属于中低层人群,这是一个规律。中高层的人群比较注重饮食,对于自己身材的胖瘦考虑很多。我想表达的是更广度的这类人群,让她成为一种社会的符号,让大家去思考。胖女王是依托我对普通人群的一种幻想之中。‘胖女王’并不是女王,是对自己的一种状态,对她未来生活的一种奢望,甚至充斥到她的一种构想以及幻想里,哪怕是一场梦,这个都可以把普通人对未来的一种奢望表达出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王晓勃,在城市中搜寻着“胖女王”,来表达都市人群的生命界限。

  似乎胖女王的梦境极好辨认,会有具象的人体、蒙面的头部仿佛路标,然而就在快接近时,人骨、枪支、鲜花又把这个梦描绘出一幕幕胖女王的角色画像。胖女王幻想自己跟前世有一种交流,跟另外一个世界的人进行对话;胖女王幻想自己拥有暴力。温柔的人将暴力倾向隐藏在自己的梦想里,只有在梦中才能试图变换生活的角色;胖女王幻想拥有美好,胖女王与鲜花传递一种矛盾的画面。王晓勃通过这些梦来体现人性是多元化的。

  王晓勃说他并不是宣扬一种暴力,面对作品时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一种解读。“画这种梦境我可以更随意一点,这样画面也就更随意。新构想可以论述为梦想或者白日梦,只有在做梦的时候才可以随意去想。不想用具体的脸部的表达方式去表达,防止太个性化或个人化,不能变成一种肖像画或者一种人物绘画,让她成为一种符号。这样让主题充满力度。”看不到胖女王的脸,这让观者会有更多的想象力。当作者刻意表达脸部的表情时,会局限观者观看的想象力。这是王晓勃一度挖掘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路,在具象绘画中找到一种抽象元素,然后沿着这条线索一直走下走。他认为绘画需要一种感性的表达,但是这种感性要控制在自己的设计里,没有逻辑的感性表达是无法形成力量的。“只有当手握住拳头的时候才是具有力量的。”他边说边握了下拳头。

  建立与再打破

  王晓勃想在具象绘画中走出一条比较有特点的道路,将建立与再打破的这种思维方式重新做一次论述。《食香》被作者分隔成11幅小画,柔软的身体被切割开来。王晓勃从改变用笔方式与风格转为对整个画面的摆放进行重新建构,在他设想的展览上,将整幅作品拆解,进行一种拼图似的游戏,让观众参与到创作中,与自己的作品加深互动。这种灵感来源于王晓勃对儿子的观察,在儿子玩插图游戏的时候特别集中,这种专注力使孩子在拼图游戏中会花上很长的时间。王晓勃希望展览的形式感更加新颖,让作品趋于几何形体的方式来表现。让观众从中去找这个线索,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去拼接,让作品达到一种未知的效果。

  “我作画喜欢用相反的思考方式去创作,画大画的时候希望要有充分的视觉冲击力,让人物有种冲破画面的感觉。但是画小作品呢,画面变成一种色块的关系,突出的是它的色域,注重的是色块的表达,人物并不是主要的。小画的人物变得更小,大画的人物变得更大。完全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是王晓勃思路中某一点的思维方式。


  结语

  王晓勃聊到他的模特时特别自豪:“她身上的褶皱就是长成那样,不是我编的。”他希望能为他的专属模特做一次属于她的记录。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