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沈潛深邃,必期騰躍

  三十餘年奔湧未息之書法大潮,托舉出電掣星流般各色人物,有些轉瞬即逝,有些長久不衰。有些光焰輝煌而過其譽實,有些沈潛靜穆而久致弘揚。三十年比起三百年,還只是短暫數刻,比起三千年更謂彈指一瞬。中華古國,其文明悠長延續,至近世因外力擠壓及自我揚棄,頗顯張皇,書壇一域,亦有視傳統精華為桎梏而它突者。當此渾茫,而跋涉於民族文化復興之漫漫前路,表現、表演,皆如大戲開鑼,真評實鑒,尚需澹定。於茲心緒間,得見滬上書家童英強先生作品,融合所思,有意見發焉。

  英強先生之書作,迥非視覺刺激強烈,逼人張目又逼人閉眼之屬。觀其一幅,須停步凝眸,展其多軼,更入靜傾心。其總面目在一絲不苟間可謂不疾不徐、悠哉游哉。此種形態,俱出精細之工,或被閒適之稱。洵細思之,其人既任實業之繁,復得交遊之盛,並非閒人。而人不論貴賤貧富,每天時間皆二十四小時,此童君豈得天獨厚哉 ? 行筆間忽思及陳寅恪先生嘗自謂“非飽食安眠不能為文,非既富且樂不能作詩”。漫讀者或艷羨修寧之豪奢耳,其實,斯言唯反證先生之艱困,亦不滿己作之謂也。連類於觀賞童君法書,其屏擋煩囂、焚膏繼晷於斯道之精勤蓋無疑焉。書壇漫漶,有居專業之位而無恭敬之心者,浮躁馬虎,成其通弊。若以傳統規範病之,彼必以風格個性拒之。然染翰積年,不入矩鑊而漫應風格,終不免捉襟見肘。相較之下,童君之書,可以謂為專業。綜觀華夏書史,無專業之設,而真能於書壇有獻者,皆非位置所成。

  童君之於書道,即非以位望為汲汲而真以生命時間相寄託者。以此精神,埋首耕耘,不問收穫。既投身潮流之中,又超脫時風之外。此足證童君堪涉書壇復興之長路耳。童君既有此心志, 其書亦可見風標。 余得觀其大貌之際, 遂逐件品讀, 期入會賞。 君之書, 以創作與臨帖可分兩大類。 其創作, 真、草、隸、篆,各有表現,且均非率爾為之,故其各體書,皆以用筆謹嚴,規範邃密為面貌,倘專鶩一體,期以歲月,亦必聚精微而成令名。然君堂蕪既廣,心氣猶雄,欲於諸體書融匯提攝,期成大造。得此境界,於當今書壇已足可稱名道著,然童君猶不甘自封故步,又以日就月將之功,遍臨古賢遺跡,期於翰墨精神及技法幽微,反復循環,達於理想,故童君之臨帖亦可作創作觀。再以童君之所臨諸家嘗試言之,一探此中奧竅。君早歲入門,即以陸柬之“文賦”為模本,其後又以趙孟頫諸帖融匯,形成自家溫文爾雅,精細嚴密之面目,然君未以此自限,於聲名顯著之際,復探本溯源,除對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米芾,趙孟頫等巔峰巨擘之名帖反復臨寫之外,於明清以降若歸有光、龔半千等多家題跋文字亦仔細品味研磨,既成書史爬梳之功,亦為書藝展布之獻。即以此滿目琳琅亦足可睥睨書壇。贊佩之余,復有一二可商者,自王羲之開山,帖札翰墨傳續成文人書法流脈,其中作手,自顏真卿、陸柬之、蘇軾、趙孟頫乃至於明代諸家,於筆墨書卷氤氳同臭,其間亦各顯幽微。若顏真卿、蘇軾,流宕中具觥稜之氣;若陸柬之、趙孟頫,明麗間顯簡淨之姿。倘再為辨析,則顏真卿、蘇軾可見剛猛雍容之分,陸柬之、趙孟頫復得優柔佻達之判。此書法鑒賞之幽趣所在耳。童君以自家心性修為統攝眾家,自擅勝場,然於沈潛間,倘再突出其所歆慕之前賢傑構,融為己手,豈不更妙 ? 童君之作,蓋出其“不急於形成風格”之知見。顯然,對“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古訓甚得肯綮,且以穩健扎實之用功,漸趨此境。愚見在全面繼承之基礎上,還當分判精微。臨帖或不必參己意,而出帖則必須得己意。在童君所承續諸家中,王羲之之書法,後世謂為“韻高千古,力屈萬夫”,非漫漶皮相之論,實因山陰之書,不論用筆章法風骨氣韻,皆造極樹楷。後世蘇東坡雖睥睨萬古,至晚歲仍嘆服難置;趙孟頫雖多面能精,於山陰韻骨,終欠其髓。童君融匯眾家之路徑既為坦坦,倘再於山陰骨韻風神傾力深入,當再得入室升堂之幽幽。余言至此,還欲對“以碑補帖”之說略置訾議。所謂碑學雄強帖札纖弱之說,蓋籠統含混之見耳。前述顏真卿、趙孟頫之屬,同在帖札畛域,然誰可謂顏真卿不雄強 ? 其實,山陰之筆,於雅逸間自見雄強,“遒媚”二字盡矣。康南海撰《廣藝舟雙楫》,歷數帖札之弊,惟不敢對山陰發一貲,具眼者當解其秘。童君自山陰來,過海還山,旁參群擷之後,揉精神入毫芒,沈潛騰躍,定顯別一境界。

  文學藝術創作及鑒賞,最終多以細節區別而成研判,其間也因知見之異而生誤解。若黃庭堅比較自家與蘇東坡之詩雲“我詩如曹鄶,淺陋不或邦,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乃謙己之幽渺形蘇子之大觀,後世解說竟指實為山谷暗諷東坡,且言之鑿鑿:君不見東坡之文若巨流入海,焉不泥沙俱下,山谷無一字無來處豈不自況精審耳 ? 誠然,東坡、山谷並稱,師友情鐘,憂樂共貫,與藝術風格則各擅其勝。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中之書法流詠,已使諸多書家將生命性情貫注其中,乃時世賦予之幸,為前代所無。在長久磨礪博弈之中,風格創造必將日漸成為作者最終追求,而此追求非深入傳統,反復洗練難入正途。原因無他,蓋中國書法之傳統與民族國家之歷史共長久,血脈根葉氤氳而成氣骨經絡,焉有捨棄別造而能生其體膚哉 ? 童英強先生對書法藝術之傾心投入,足可為傳承發揚之分析樣本,拙見於茲,聊與童先生磋切把晤亦請教於同道。

  2013-12-26 於西安雨園書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