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张羽——行走五台山我们在路上(之二)殊像寺

  说来神奇,当我们团队到了五台山,云开雾散,阳光明媚,天空湛蓝,祥云朵朵。看,这朵祥云,就像是一只腾云驾雾的玉麒麟。

  这朵祥云就像是一匹腾飞的天马,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殊像寺在五台山怀镇西南0.5千米处,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我们的第一站就选择在殊像寺,就住在寺中。

  这是殊像寺的文殊殿,内有一尊文殊菩萨骑过猗狻的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

  这是“张羽——行走五台山及五台山计划”,我们在路上全体团员首张全家福。

  这是殊像寺大门前广场,广场上的亭子叫望佛亭。

  我们此次活动的佛事顾问高德祥,为全体团员详解殊像寺的昨天和今天。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有文殊菩萨的真像。我们站在五台山佛教文化之首的古老寺庙门前,这里也是“张羽——行走五台山及五台山计划”,我们在路上行动的始点。

  团员们与随行而来的摄影师讨论摄影机机位的选择以及拍摄中遇到的各种可能性。

  团员们详细考察寺中的每一个景观的情况。

  艺术家与批评家总是形影不离、如影相随。艺术家张羽与批评家朱其不时地在讨论和交流他们各自思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

  五百里清凉山“文殊道场”,这块古匾上雕刻的文字,道出了殊像寺在五台山的历史地位。

  “同生极乐国,尽此一报身。下济三途苦,上报四重恩。”寺中的壁画讲述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故事和历史。

  团员们在行走中讨论,在讨论中行走,更重要的是在行走中感受着五台山。

  殊像寺近几年也在不断的扩大规模,这是在殊像殿后面新建的一座大殿,殿堂前的场域更为宽阔。

  艺术家张羽正在向佛事顾问高德祥询问大殿兴建时的一些情况。

  艺术家张羽、批评家朱其、策划人商长松仰视大殿,此时他们没有交流,相信他们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殊像寺建在几十米高处的半山腰上。

  殊像殿和新建大殿是由这座大门连接的,进门影背上的石雕二龙戏珠十分精美,红漆大门,包金门钉,透着皇家气派,相传当年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三公主就住在殊像寺“善静室”。

  行走对于批评家来讲是最好不过了,正所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在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就是书。

  艺术家的气场与古老寺庙的历史文化积淀相融合了,浑然一体。

  艺术家张羽与殊像寺住持果祥亲切会面。

  艺术家张羽为殊像寺住持果祥介绍并交流行走五台山计划。

  这位是德高望重的殊像寺大和尚释圣忠,佛事顾问高德祥正在拜见师傅。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自然它在五台山诸多寺庙中的地位显而易见,我们以此为落脚点大本营便是顺应天意,顺其自然。行走五台山一开始就很顺畅,不仅天公作美,诸事皆很顺利。

  请朋友们继续关注“张羽——行走五台山”我们在路上(之三)

作者:王杰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