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14 13:25
【导语】2011年,吴山专和英格被邀请设计某学院的LOGO,时任副院长提出了一个设计要求:要有“叙述性”,吴山专和英格接到任务后便开始不断画设计图。反复纠结中,一天英格突然提出:“何不在两个括号上再加几笔,让它变成螺旋形?”
“螺旋是什么?它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形状。括弧是什么?它是标示关系和先后顺序的符号。”这个充满基本原理和无限愿景的LOGO暗示了莫种属性,而这,恰好是这所学院建立之初的期望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LOGO
最终,两个螺旋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完美括弧被保留下来,并成为此学院的LOGO。
这所学院就是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称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以下简称跨媒),成立于2010年9月12日, 置身于江南重镇杭州。
螺旋上的原理与愿景
为何而生?
2010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全国高校中参与度最高的院校,获得了与世博会的亲密接触。“接触以后,大家感觉到社会层面里视觉文化、技术媒体、视觉生产的认知改变了。”现任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的高士明回忆起创建动机,仍有抑制不住的激动:“那时大家也觉得艺术上需要新的刺激,在当代艺术这个大盘子中,NEWMEDIA的概念慢慢成为一个新常态因素。”
于是,在内外因的双重夹击下,在国际范例的激励下,整体改革思路确定,学校决定将所有当代艺术和展示视觉创新的东西集合在一起,重新建立一个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内容归并和资源整合持续进行的过程中,新学院的属性逐渐成为焦点,核心就是:它到底要走哪条路?
这个问题进过了若干次讨论,“当时讨论的主要就是:我们究竟是要黑山还是芝加哥?”对两种学院体制的不同选择其实是不同办学目的和愿景的抉择。黑山学院是一所以引领革新著名的学校,象征的是一种可能性,而芝加哥学院是一所顶尖艺术教育机构,代表的则是一种完善的学校体制。
经过全球范围的借鉴和缜密的思考讨论,最终跨媒体学院选择了走类似黑山学院的道路:“艺术史上,有种东西是有鲜明的态度和实质性的贡献,会改变艺术史上的一些东西,这种机构是我们当时特别认可的。”在这种愿景的驱动下,高士明和他的团队将跨媒体学院 “不仅视为一个机构,更是一个计划和方案,它有未实现的东西,有愿景的东西,不仅仅生产艺术,更生产愿景、艺术观、社会价值,开辟了对艺术、艺术及社会、感知关系新的理解。”
而“跨媒体”的名称由来,也是反复思量许久的结果。“我们当时给全世界好多艺术家和策展人、美术馆馆长写了信,希望他们给出意见。”高士明说:“我们想跳出所谓的“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套路,对社会和思想认知关系进行新的描述,后来就定下了用‘跨媒体'。”
“跨媒体,INTERMEDIA,它并不是一个现成的东西。一方面,它会让人想起60年代,在我看来,60年代不仅是一个仍然充满可能性的时代,也是现在这拨当代艺术的真正起点。另外,没有一种类型叫INTERMEDIA,非现成,这个是我非常看重的。”
这些选择其实也确定了跨媒体学院日后的走向与变化。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