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14 16:00
抽象绘画在中国不是新鲜事,而是有了二十多年实践展览经验。时间长,数量多不等于成熟,相反,我看到的为抽象绘画定义和理论言说尚在形成一个充分而完整的说法或框架的过程中。本想在此借王易罡的作品讨论抽象绘画的核心理念,转念一想,有点怕。近几年我出版,发表的关于以当代思维中国传统审美标准学术创建屡屡被有些人改头换面抄用并沾沾自喜地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的话和你的不一样。如果一篇短文写了,网上出现不是正式发表,给人拿去转用,等我再为结项展写的时候就不如等到那时一口气说透来得更好。
王易罡在“国家艺术基金:东北表现性油画人才培养项目”课程演示
理论就是一个想法,一个念头。看起来轻易而不值钱,孰知在拿出来之前,我费了多少心思,阅读多少书,看了多少画啊!最后无论用完全一样还是不一样的语言表达,只要这个想法被提出,你再用而不解释与前者的区别,同异只能说明如下几个问题:
你的研究不够深入,居然没意识到已经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并做了类似的论述了!人家在先你在后,不是研究粗糙就是掩盖剽窃。
你的研究只不过是复述,剽窃他人的成果(改头换面的词句但是观念相类似)。
你的研究不过地翻用了别人的成果(词句些微不同,但观念绝对近似)。
《作品2015’21号》,王易罡,200cm×200cm,布面油画,2015年
鉴于上述考虑,免得我为王易罡琢磨这么久的思路还没说完就受到仿用,因此在这篇短短的博文中,我简单地为王易罡勾勒一个他坚持不懈几十年的抽象绘画在我的理论思路上的结论: 他的表现性绘画是以山林,荒莽为他心灵的向往——所以我称他的抽象表现性绘画为荒莽抽象表现绘。至于更为深入的讨论,我将放在这个国家艺术基金结项展览的画册上加以细致阐述。
来源:新浪收藏当代艺术 作者:曹星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