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不会彻底改变翡翠成分
记者:“不仅清代翡翠精品因辗转很多人之手后被‘沁’过而惨遭降级,而且现代翡翠在接触肥皂和汗水后,也会由A货沦为B货甚至C货。”这话可让不少翡翠藏家心慌意乱——人谁不出汗啊?高档翡翠一经佩戴,一受汗沁,就变成一钱不值的豆腐渣B货、C货了?那这天然翡翠还有啥用?还值啥钱?
丘志力:这也是一种笼统和不确切的说法。正确的表达应是:部分质量比较一般的翡翠(如行家所说的豆种翡翠)被汗液酸性较强的人佩戴会使其表面结构受到“侵蚀”,从而显示出类似B货的表面结构特征,但改变的不是翡翠的成分,只是翡翠表面结构的表观特征。肥皂和汗水不可能彻底改变翡翠的成分,更不可能出现由A货沦为B货甚至C货的情况。然而,经验不足和训练不够的人在测试不充分时容易将其误判为B或C货。
王春云:人体无论佩戴多久,无论分泌多少汗液或遭受多少污染,无论携带何种化妆品,都不可能腐蚀到翡翠表层结构,也就是说都不可能使翡翠由A货转变成B货。所以,假定清代早期一块翡翠辗转经过很多人之手,就算多次被“沁”,其鉴定结果也不可能改变天然属性和天然级别。如果说“流传可考的清代翡翠在现代机器的检测下,99%会显示出是B货”,那就违背了两个基本逻辑:如果是流传可考的清代翡翠,其检测结果必定是A货;如果检测结果是B货,则必定不是流传可考的清代翡翠。因此,翡翠饰品和摆件不管经过多长时间的把玩,其成分都不可能发生变化,仍然可以按原矿成分标准进行衡量。
但是,如果翡翠饰品原来有裂隙,外来色素有可能通过接触方式而渗入,或者通过人为炝色的方式产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发生变色。清代末年和民国时期就出现过物理炝色和化学炝色的作伪行为。但这种炝色的方式并不能腐蚀翡翠表面结构,虽然属于造假,但依旧不能将翡翠由A货转变成B货或者C货。记者:但是,汗水、肥皂以及地下的矿物质等肯定会对翡翠玉石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出土的古玉往往会出现钙化、沁色等现象。那么,我们应如何客观准确地评述翡翠的这种细微成分变化?
丘志力:翡翠因为天然存在的酸性物质而使其表面结构改变实际上大多只涉及“结构外观”的变化,不涉及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的明显改变,一般情况下也基本不会涉及物理性质的明显改变(严重的侵蚀例外,即所谓“古玉钙化”的问题,实际上古玉的改变也不是钙化,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不在此讨论)。也就是说,其相对密度、硬度等的变化是有限的。但如经过严重的风化,翡翠组成矿物确实可以最终分解为高岭石等黏土物质。
记者:现行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有没有必要因此而修改?
丘志力:可以进行补充。因为现行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主要是约定现代市场上的珠宝首饰产品的,而对古代玉器的考虑比较少,今后继续修订时可适当考虑古代玉器的情况进行补充。但是作为“B货”的鉴定,除了看表面结构还会看其他物理性质,特别是充填物的情况,因此并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