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09-30 15:17
2020年1月23日到4月8日,是武汉人永生难忘的76天。
作为第一个被新冠病毒袭击的城市,武汉为全球敲响了警钟,也树立了榜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在举国上下的驰援中,奇迹般地战胜了疫情,恢复了生机。
武汉解封后 江边的灯光秀
2020年1月23日到2021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一周年。
为了纪念这百感交集的一年,我们在武汉上演了当代剧场作品《一周年》。以并非“一线”的、微不足道的生活点滴,勾勒出一个个在武汉度过封城的普通人的心境,编织成这一年多的时空形状,折射出在浩劫之中的世界景象。
2021年1月23日演出剧照 摄影:龙淼渊、施鹏
有人问过我们,那些痛苦的日子,为什么要纪念?
走在今天的武汉街头,你很少能感到那场灾难的影响。八月份刚过去的一场“德尔塔”来袭,武汉也处理得“快狠准”,几天内就完成了全市全员核酸检测,半个月就平息了疫情。
回想起去年刚解封之时,曾经深处风暴中心的武汉人,很少愿意再回忆与疫情有关的任何时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试图反思,却发现这个题材过于沉重,不敢深触;亦或是武汉人不习惯将伤口向世人撕开——我们总是对外界显示出一种“蛮刷拉”的劲儿,永远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即便是哭,也就分分钟的事情,哭过之后,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可是,那些在灾难中逆行的可爱的人们,那些逝去的名字,那些与自己斗争或和解的日日夜夜,真的没有在我们身体里留下印记吗?
洗手的次数比过去多得多,总忍不住往身上喷酒精,按电梯时再也不用手指,一个人在家里就开始抑郁,一有风吹草动就去超市囤货……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也许会突然在某些时刻,给你的心上重重一击——这时你才意识到,你回不到两年前了。整个地球也似乎回不到两年前了。
所以,难道我们不该回到2020年1月23日这个原点,去寻找疗愈自己的线索吗?
只有坦然接受过去,才能淡定面对未来。
如今,武汉即将步入第二个“一周年”。在即将到来的10月,我们有幸能将这个关于武汉的作品带到首都,在戏剧界的旗帜之一——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演出。当武汉故事面对全国的观众,我们希望这个作品不仅是纪念,而更能成为一个与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交流的一个“记忆发生器”。
因此,从这场演出开始,“武汉”将只是一个象征符号,作品重心在这两年来整个人类生活的改变——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两年前,谁会想到,随时被按下“暂停键”,“计划赶不上变化”会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常态……
特此诚挚征集大家的隔离记忆:
1. 征集对象: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任何有过隔离经验的人群(居家、医院等场地不限)。2. 征集内容一:图片/视频。您在任何隔离期间的室内拍摄的窗口照片或视频(需要能看到窗外的景象,可附上解释性文字),文件为jpg, mp4, mpeg, mov等主流格式,大小不超过300M。2. 征集内容二:音频。朗读您在隔离期间写下的任何对于隔离的感受(可用普通话或方言;如是外语,需有中文翻译),一百字以内,文件为wav,mp3等主流格式,大小不超过200M。
2. 请于10月5日之前发到邮箱johoo2009@163.com,标题注明“《一周年》记忆征集”。您的素材将直接出现在这部剧的演出里,或者被艺术地转化为其中的元素。您的名字将被署名在本剧之后的文案里,您也可以选择匿名。
《一周年》基本信息:
出品:炭叹工作室+【江湖戏班】戏剧工作室
艺术总监:郎剑飞
学术顾问:陈琳
剧构、导演:炭叹
制作人:张博
执行统筹:龙淼渊
影像设计:陶陶
纪录片:王静伟 梅健
装置设计:炭叹 王晓新
美术指导:贾思
演员:赵加号 王林珍 娄人连 胡安什 炭叹
音乐:张一丁 胡安什 刘盛 炭叹
舞台监督:钟伏李 段心玫
视觉设计:江佳霖 段心玫
2021年1月23日第一版联合创作艺术家:向垚、赵加号、杨芳、冯斌、吴水洋
特别鸣谢:施鹏、高宇、陈秉浩、【江湖戏班】的伙伴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