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南京的气质与画家的风骨——卢山老师作品展示

南京是怎样的一座城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看,都有着不同的答案。
如果对喜爱南京的人提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虽然喜爱多年,却很难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出喜爱的原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4475ee1dca3dbdf5a970c7c966a8fb6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8e355a7ce9a235ae1c7f073414c9d5f3.jpg

大概先是因为喜欢金陵的风花雪月吧,喜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长江秦淮,喜欢砖瓦简牍、诗词歌赋、天下文枢。住一段时间会慢慢感觉到,苦难形成的感伤气息若隐若现地弥漫在城市上空。曾经的帝王豪气与辉煌、诗意与古迹,和悲情感伤共同组成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
经历过大盛大衰的金陵,积淀了太深厚的历史尘埃,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前人曾总结过,氤氲在南京空气里的是“六朝烟水气”。可究竟什么是“烟水气”?烟水是雾霭迷蒙的水面,是看不清道不明的朦胧。那烟水气的说法,也成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印象意象。印象是模糊而又个性化的轮廓,只能凭着各自的感觉去细细地感知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fc9942e3f8ea77ad5528909de0559b2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94ec50847b773eabe845dc2ba62e06d1.jpg

但是,每每去触摸感知南京,总觉得这个城市之所以让人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因为他有着独特的气息。南京的气息,既来源于自然美景、历史人物的鲜活面容,又来源于鼓角争鸣、沧桑哀怨的岁月,在这样矛盾的冲突下,沉淀出市井与儒雅结合的生活气息,跳脱出美丽与哀怨结合的清逸气息,形成了独特的金陵气质。
与人的气质一样,是所有阅历合力刻画的,是独一无二的,明明看的到、感觉得到,却依然难以总结描述的感觉。
因此,对于这个有2500年建城史的十朝都会的独特气质,多年来我只能在南京风景古迹中去感知,在历史人物故事中去感知,在诗词歌赋中去感知这神秘的意象。但我的眼睛,看景即景、听音即音,彷佛总是缺少神奇的转化,转达不了那最准确的意境。直到我看到画家卢山的画作《天造一半----写生金陵108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5952ac79104fd1057d3dc1c805b4f93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5d06c6d4be66c08a2dd078436671990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686bff7da64605faf136d5ca1aec4801.jpg

画家的神奇,在于能用画作描绘出美景的神韵;神奇的画家,寥寥数笔就能准确表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和感动。
卢山老师的画,非常准确、生动传神地向观众表现了南京城的气质。作为一个不懂绘画的普通观众,我看不懂绘画的技法、构图,却竟然能从《金陵108景》中,一下子“抓”到多年来反复推敲却不知如何描述的感觉!令人由衷地叹服!
首先,惊叹于画家选景的创新。以图画景的传统由来已久,北宋、明朝等多个朝代,朝廷和民间都有很多版本的“八景”、“十八景”,文人雅士品赏美景,诗画传颂。金陵胜景,明、清时期均有多个版本的图卷、图诗。然这些多为纪实性画作,或仅选代表性美景,或止于以景寄情。《卢山写生金陵108景》却独辟蹊径,以时间为轴线,起自60万年前的“汤山猿人洞”,止于2018年的河西“双子塔”,将沧桑的历史创新地与画卷相结合,将“自然大景”与“人文小景”相结合,将“东有钟山龙蟠、西有石头虎踞、南有聚宝为案、北有幕府为坐”,“春牛首、秋栖霞”,“秦淮、金川、燕雀、玄武,外围长江”的山环水绕之城从空间上完全铺展开来。一处无法表现全貌,画家如此选景,大自然巧夺天空的“天造”得以一一展现。这些自然风物,在画家笔下,表现出不同的神态,有的秀美、有的雄浑、有的淡雅、有的灵动,逐一体会,观者能深切感受到共同孕化出的金陵气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d58a84ad88c13303b2f9293dc7190ce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492f71cbdb229fd0f678cb426c89e169.jpg

其次,惊叹于画家对南京的理解!余秋雨曾说“别的古城文化都浓缩在宫中,唯有金陵溶解于自然中”。不理解自然,无法理解金陵。但若仅止于理解自然,依然无法理解金陵。这个昔日饱经风霜今日绿草如茵的城市,浩然正气又钟灵毓秀。如同观察一个内秀的美女和百战的将军,时空交汇处,只有将自然空灵、诗情画意、千古沧桑与生命的感悟完美的结合,才能寻求到“六朝烟水间”的情怀,才能用笔表现出融凝万象的和谐之美。画家历经四年,翻遍古籍、寻踪古迹,坚持不懈如苦行僧般考证了所画胜景的前世今生,并用精炼的文字犒飨读者!从一幅幅画卷中,仿佛能看到历史的场景,能看到诗人、能臣的身影,谢眺、谢灵运、王羲之、袁枚......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黄尘古道虽已淹没,诗意与风情在画家笔下沉淀下来,古城的温度、金陵的气魄与魅力,只有懂她的人才会描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89fb1860aa70c7bc21046bb8191d7af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25cfd64ccd5a4c466bebbd1901fe33ca.jpg

最让人叹服的,是画家卢山的才情与风骨。
(作者:高校青年学者王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