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晓松先生北京十渡写生作品欣赏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艺 术 简 介


李晓松,1968年生于山东淄博。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晓松山水画主题创作研修班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写生稿组合示范之一 22x3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写生稿组合示范之二 22x3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写生稿组合示范之三 22x3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写生稿组合示范之四 22x39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晓松对于山水画有着他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一般人或许会认为他的画面有些冷、有些萧瑟,但我却能够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一种“藐姑射山人”一般的脱俗境界来,其笔墨程式的熟练程度以及画面的自我造境能力,都折射出这种境界的追寻之意。可以说,晓松一直不愿意将画面制作得非常红火、热闹,即使画的比较繁杂的作品,也一例是一副冷逸孤高的样子。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认为山水之提升人的品格,就在于它的脱俗。因此,晓松的画面意境经常出现一种如同仙国一般的塑造,云烟与山脉纵横勾连,高远阔大、缥缈无尘,不是一般画家能够做到的。我觉得,这是他多年求索的内心修炼的结果,也是他的个人情怀的表达,更是他作为一位中国画家最值得尊重的地方。


晓松的另一个绝招是制造魔幻般的画面意境。比如他的画面中不太经常使用云气来渲染气氛,而一旦使用起来必是见“绝杀”之趣。云烟堆叠于山峦之上,迂回流动之中见高肃之情,使人起仰止之意。但细究其意境的组织却不是平常的写实手法,而是植入了许多画家自己的心灵修正的成分。或者说,就是晓松本人的心理意象,而不是自然山水的本来面目。它们既在形式上与古典的作品有所关联,又存在着一种陌生化的倾向,使人在似曾相识之后陡然生出一种高深冷峻而又不曾熟悉的感受来。论其画作意境之荒寒,之悠远、深邃,在当代山水画领域中,晓松都是可以当仁不让的。


—魏广君 / 《问道于荒寒之境—李晓松山水画之我见》

节选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云游出世尘 46x24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房山十渡一隅 46x24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九渡农家院 46x24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午后山影 46x24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万景仙沟景区门口 46x24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清风送禅 46x24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拒马河畔暮意 46x24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李 晓 松 | 问道于荒寒之境


孤峰寨即景 46x24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9年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