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事了可隐诗鹤,李泽厚《华夏美学》读书笔记-美的无意,鸣噪自纷纷


庖丁解牛顺势而为游刃有余,技进乎道,是道外无为的最好注脚。

用言语去思考探索客观世界与大道,有限的言语与不断发现的新事物之间,必然存在落差滞后,总是会有言不尽意的时候,古人便以意会来表述言语未尽的内容。

虽然美的存在十分普遍,所有的人类活动与操作技艺,都必须有感官与思维的参与,于是大部分行为与劳作,都能给感官带来体验,但这其中有美好的体验,也有不美好的,并不是所有的能达到目的熟练技艺,都能创造出美,更不用提艺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10/5fb01906435dd4786b4b366418ef45ff.jpg

事了可隐诗鹤,草书、白文印


 

能创造出美的行为与艺术创作过程,就有更多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述的内容,庄子用坐忘、神遇、心稽来指称,李泽厚名之为无意识,同样归为不可知的一类。

历来多将这不可知的因素,归之于默契、人品、天机、灵府,特别是人品往往就会被一些不能够德艺双磬,然而作品艺术性绝不低的名人打脸。艺术作品是独立与艺术创作者的客观存在,虽然艺术家创作艺术,但艺术家的品格境界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艺术作品的品格境界。艺术创作说到底只是人类实践的行为,掌握了实践的技巧与能力就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人品好不代表一定能掌握创作技巧,人品不好也不代表就不能掌握创作技巧。

艺术的创新探索属性无疑是加剧了语言对她的描述难度,太多不可确定性,让大家将师承、父辈、题材、材料、工具、名气、价格、会员诸如此类,看起来可以把握,实际上与艺术没有什么相关性的东西作为判断的依据,闹出各种笑话。

 


 

 

对美的创造特别是艺术创作认知的误区在于,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将太多实践的技巧当做了人的道德问题来看待。将写出仙气飘飘诗歌的李白认作是仙人下凡,这样的幸存者认知偏差,倒是简单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实际上只会带偏后来者的道路,让许多艺术家穿起了唐装,留起了长发,嗯,好像还有人去敲起木鱼了。

更别提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这种词语概念的循环论述,不过是另一个天人合一的不可知论说法而已,不是两千多年后的思想认知水平,只会将浑水搅成浆糊,阻碍人们对美与艺术的客观探索与发现,阻碍美的实践与艺术创作发展。

知识、素养、经验、技巧,能够在熟悉以后自然而然地流露,可以说是无意识,但这只是美与艺术的一小部分情况,更不能以此涵盖所有。不可知论的最大危害是,让你以为不知道是很正常很坦然的事情,失去探索未知的动力。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