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10-08 10:09
我是去年8月因去宋庄讲学,才偶遇胡伯灶老师。那时胡老师正在北京恭王府举办他的油画个展,我有幸得以他赠予的恭王府艺术系列展——《家园·憧憬》胡伯灶风景油画作品展画册。
《家园·憧憬》胡伯灶风景油画展 作者:胡伯灶
当我翻开画册,一幅幅充满写意感“似与不似之间”的画面扑面而来:胡伯灶老师眼中和笔下的家园,给我的感觉是:满眼的混沌世界。
那微蓝灰色的,是家乡的天? 那一丛丛大块的被压扁或没被压扁的、被磨掉棱角的金字塔形状,时常是微紫青蒙的中灰、有时是突崛矗立的大块的亮灰,是家乡的山?那一抹抹沾裹着“世间红尘”的土地红或土地黄,交汇成橄绿的重黑色,跟暖、冷灰的亮白形成鲜明对比的区域,是家乡的房子和老屋?
再看看“家园”的土地上:时常沉寂着暖赭褐的金紫,时而也会活脱脱冒出春的鲜绿和夏的浓绿!画面中,常常比天空明亮的灰,是家乡的溪水?那灰蒙天色沉寂下粼粼闪动的,是家乡的海?
一幅幅混沌灰蒙的画面没有深入地写实,只有写意的“点到为止”。中国山水的笔墨写意画理念,被胡伯灶老师通过油画的笔触色彩,迁移到了“胡氏”的写意油画中……
欧洲古典写实油画中具象的刻画,和现代抽象绘画的“所能”和“所指”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画面中“所能”表现的或“一头牛”或“一个人”“一个场景”,其“所指”的仍然是“这头牛”、“这个人”、“这个场景”。而后者表现的例如一个向上的“三角形”,其“所能”表现的虽然仍是这个向上斜的“三角形”,因为这个“三角形”是从若干个向上飞翔的具体形象中“抽”取出来“抽象”。胡伯灶写生油画中的“山”,虽然是写生现场捕捉来的,但他却没有去极尽精微地刻画,也没有把它抽象的概括成单纯的“三角形”,然而,却能给人一种从现实现场感中升腾的“崇高、向上”的意味。 由此胡伯灶的风景油画呈现的,既不像古典风景油画那样写实,又不像现代抽象画那般简约,他的画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意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写意”的油画风景。
有的人说:“胡老师这张画的好,看画的多像啊!”有的人说:“虽然画的不逼真,但有些像我梦中的意境。”
你看,对于任何一件艺术品,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于是【阐释美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由此,我把胡伯灶老师的【《家园·憧憬》画册】046页的【桥系列之三】拿给一个五岁的小孩子看,他第一眼感受到的不是“桥”,而是桥背后的“大山”,孩子指着“大山”说:“这是大象!”像大山那样巨大的大象来到了小桥流水的小山村,多有童话般的趣味呀!
胡伯灶 2013 桥系列之三 80*60cm
我把这幅画拿给一位商人看:商人没细心的去看这幅画,而是翻看着考究的画册封面问我:“他的画目前什么价位?”我说:“你先别管多少钱,你好好看看这幅画,把你对这幅画面的感觉告诉我。”他照做了,然后说:“有房子、有桥、有树、还有靠山,哈哈,等我挣足了钱,就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养老去了。”突然,他皱了下眉头,疑惑的说:“咦?按说挺好的景呀,为啥看上去灰沉沉的?”我笑着对他说:“你说的也是实话,也许是你心里灰沉。”
我又把同一幅画拿给一位久居平原的老奶奶看,她戴上老花镜细细端详着画面说:“小桥、流水、大山、绿树、房前有小桥,挺美的!看来,在山区生活也很方便呀!”
继续,我又把这幅画拿给一位很有从政经历的局长看,他很认真地看着,然后沉吟着感叹:“哎!村落文化目前正在流失,应该靠立法来保护!”
你们看看,胡老师笔下的同一幅画:
小孩子最先看见的是 “大象式”山的童话。
商人最先看出的是“房子”和“山水养老”的实用美!
老奶奶最先看到的是“生活”和 “方便”的自然美和生活美!
而局长最先看到的是“村落文化”流失的“悲剧美”!
以上的每一位身份不同的观众都对同一幅画发出了各自的美学意义和价值的“新阐释”!
我与胡伯灶老师是一南一北的沿海人,我虽没有去过他的家乡,但从画中可以看到,温州和青岛的沿海相同的是,那种湿润常见的蒙蒙的海雾灰。虽然更多的内地人对沿海的印象常常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而这种海雾灰,几乎笼罩穿插在胡伯灶老师的多数画面中,我从中读出了他对故乡家园追忆寻根的心理意境!
当代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的压力下,艺术家表现出来的样式或轻柔纤细、或媚气甜俗、或看破红尘;或是超凡脱俗的清高,或是关注社会底层的悲悯。
而胡伯灶老师的画笔与红尘凡俗是一种写生取意、若即若离的关系。既有离开这里,要放下红尘,去追求纯粹,憧憬未来的理想,又对红尘有着浓烈的依恋和不舍的乡愁。
加之他的画基本都是对自然景物的即时写生,时间相对暂短,因为时间久了外光写生的光色关系就变啦,这也或许是胡伯灶老师的画面不恋深入具象刻画的原因。
而这反而生成了胡伯灶老师一气呵成、朦胧写意,既接地气又若离、超脱的个性风格。
“放下”红尘中的物欲人欲,是一种超脱。
“沉入”世道的人情炼世,是一种真实。
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我们都需要,这就是我从胡伯灶老师风景油画写生中获得的个人“另解”的“新阐释”,这也是我对“胡氏”油画风格审美的个人阐释,自觉有些“禅”味。
当人人的观赏都会产生万千不同或若同的审美“新阐释”,阐释美学也会在凡夫俗子的民间繁衍。这样,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油画艺术,才能地道的进入寻常百姓家!
钱中伟
二0一七年二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