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转战陕北》好评多
1968年10月,阎文喜从广州美术学院借调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广州农讲所”),参加新馆筹建工作。此前,先由新成立的7人筹备小组到长沙、韶山、武汉、南昌、井冈山等地考察建立“万岁馆”纪念馆。阎文喜是7人小组中唯一负责历史画创作、历史陈列方案制定的负责人。
不久,当时的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筹建广州农讲所新馆,即“星火燎原纪念馆”,由时任省革委会副主任的王首道专管,他授命阎文喜组建广东省美术创作组并担任组长,负责新馆的美术创作(即历史画创作)工作。在阎文喜的运筹下,田沧海、陈衍宁、林墉、王玉珏等一大批广东的艺术家组合到了一起,赢得了一次难忘的创作实践机会,锻炼了队伍,出了作品,出了人才。
50年过去了,每当提起那段被大家誉为广东美术界“黄埔军校”的往事,阎文喜仍历历在目,兴奋不已。期间,阎文喜所承担创作的巨幅油画--《转战陕北》也应运而生,作品呈现战略部署的深远内涵,在中国油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型历史题材画创作是关系到一个民族记忆的“严肃事业”,它展现的不单是历史事件的真实瞬间,更是民族命运的回顾和集体情感的表达。那些曾经与每个人都紧密联系的峥嵘岁月,在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似乎离现代人越来越遥远。如何去重温那个时代的文艺形态,我们可以从历史画中去触摸历史的质感。
2018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在第8版“美术副刊”偏头条醒目位置,以2000多的文字并选配阎文喜油画代表作《巨龙》和《冰山情话》,刊发题为《艺术的色彩源于人民--阎文喜的油画艺术》一文,对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文章说:
“阎文喜将艺术的色彩留给了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史,蕴含着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虽然文字和影像资料已记录下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但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法再现历史,可以使其发挥文字影像难以传递出的感召力,带给观者更深层的审美体验。”
“阎文喜通过大事件、大场面、大气势,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拥有89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当代中国为何能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的《秋收起义》描绘红旗漫卷燃起星星之火;《转战陕北》呈现战略部署的深远内涵;《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巧妙构图再现了这场重要会议,令人身临其境……”
“这些革命历史题材油画,虽然描绘的是历史场景,却饱含现实生活气息。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度思考、扎根人民的创作态度和日积月累的经验,使阎文喜的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具有了直击人心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
--文章摘自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战略发展中心《油画大家阎文喜,乐为人民挥彩笔》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