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农历六月廿八游褔严寺,是石门人最会动心的事,这一年一度的福严寺庙会前前后后大约要热闹十多天。往年吴家很少去赶庙会,今年范氏认为一定要去,要给士龙还愿,乐助些功德钱。不知智功法师在不在,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见了。
翌日,范氏预约好的小客船早已停靠在吴家门口的河埠了,范氏就领着媳妇莲珍,孙子士龙,还带上丫头梅珍,拎了念佛篮背上黄布袋,他们又拿了一篮水果,一壶油,并叫梅珍去后院里剪了一束月月红。
那天很热,范氏穿一件短袖黑色栲皮衫,下穿一条黑洋纱长裙,她虽然是裹着小脚,但走起路来还是很利索的。她梳的丫髻并不讲究,只是用网罩一揽插上一根镶着翡翠的银钗。莲珍剪短头发,她在右边用一个天蓝色的蚂蝗夹夹住头发,身穿白底小黑点的短袖衫,下穿一条黑绸大脚管的中长裤,脚上是白色短袜,黑色绣花鞋。梅珍丫头用红头绳扎着两个大短辫,身穿蓝印栲花短衫,黑杜布的中长裤,鞋子是莲珍穿过的一双旧绣花鞋。士龙的后脑勺上留着一个从去年秋后留起来的小辫子,母亲莲珍让他穿一件新做的黑色对胸纽栲皮短衫,下面是一条童子军短裤,脚上是一双小花凉蒲鞋(这凉蒲鞋是东阳义乌那边产的,是吴顺昌山货行中每年夏天批发的时货)
船摇得很快,摇船的蒋家大妈已有五十岁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儿子在拉橹邦,船头上有个二十多岁的女儿在扳桨。半个小时就进入了福严寺前寺河的凤桥下,范氏他们就从桥边的石帮岸河埠上岸,因为从水路来的不多,大部分都是从旱路走来的,现在已有很多人了,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两旁,已摆满了各式摊位,有卖粽子的,卖小玩具的,卖凉蒲鞋的,卖香烛的……最惹人注意的叫卖声是:“凉粉呐,阴凉鲜甜来,三个铜钿买一碗呐~~~”离凤桥不远的山路两旁,各有一口古井,卖凉粉的人在吊井水做凉粉。过了古井是一片古松林,虬枝盘伸,郁郁葱葱,所以这山路也是很阴凉的,在松树中间有一株巨松,其高大伟岸、劲挺峭拔、树梢独出林中,在梢顶上结有一个巨大的松球,苍翠奇特。士龙第一次见着,觉得既新鲜有神秘,进入高大的天王殿,见人们都在插香拜揖,士龙好问,母亲莲珍一一与之介绍,进门朝南的大肚笑菩萨是弥勒佛,朝北的是护法神韦陀菩萨。进去便是大雄宝殿了。
他们把水果鲜花供上佛台,又把一壶菜油交给一个僧人,把油倒入一个佛灯里,然后上香点烛,叫士龙磕头,莲珍陪同着磕头,,与此同时,范氏摸出五个银元,在功德簿上记了士龙的名字,所以士龙每磕一个头,僧人即在铜磬上敲一下,以告其神。
范氏顺便打听一下想去见智功法师,一僧人说:“智功法师已经离开这里好几年了,现在他大概在芝村的演庆寺。施主有事可找我们的大当家古华大和尚。”“那好,我孙子来还愿,找大和尚更好”范氏便请求一个小和尚陪同去见古华。
就这样他们来到了方丈厅。
古华大和尚已八十高龄了,他参加过同盟会,辛亥革命,任民军军职,北伐时担任过师长,不久,有感于国家内忧外患,纷争不止,又加上家庭发生变故,爱妻宠妾相继病故,遂即皈依佛门,在普陀寺出家,因为古华在年轻时曾随林觉民来过石门县,并游览过福严寺。民国七年,福严寺方丈智南大和尚圆寂,古华遂来福严寺,继任方丈,他学识渊博,喜欢书画,有一堂方旭初画的兰竹,挂在他的卧室内。经攀谈,得知是方旭初的女儿与外孙前来还愿,觉得很有缘分,把士龙拉到他的膝前,扶着士龙的小手说:“我跟你外公是好朋友,他在世时,常来我这里总要留下点墨宝,而今不在了,很是想念他。”古华又摸着士龙的小辫子说:“小阿倌喜欢画画吗?”士龙点了点头说:“喜欢。”莲珍插嘴说:“这孩子读书回家,就常常照着《芥子园画传》画画。”
“我一看这孩子这双眼睛,就感到不一般。”古华低下头来问士龙:“你想当画家吗?”士龙没有回答大和尚,只是看着院内的景物,说:“这里真好看,我要把他画下来。”说到画下来,士龙说得很轻,古华耳聋,听不清便问:“他说什么?”莲珍上前说:“他说要画福严寺。”
古华听到了,两手合十念着“阿弥陀佛,一千多年来历代画家没有人画过福严寺,若这孩子将来能画出来必定是个大家。老衲相信,他一定能画出来。”(1976年改革开放后,吴蓬把福严寺画成一幅中堂,是凭儿时所见的全貌,靠记忆画成。那是后话。)接着古华命小和尚陪同他们去后院天中山游玩挂瓢亭,看绉云峯。
挂瓢亭在天中山麓,护寺河畔,他四角翼然,小巧玲珑。清代道光年间,方丈净念上人为纪念费隐禅师而建。因费隐和尚精通医术,常挂瓢出诊为四近百姓解除疾苦,故名挂瓢亭,亭内有费隐石碑刻像,这里的环境很清幽,有翠竹千竿,摇曳四周,人憩其中,宠辱皆忘。士龙看了看费隐禅师的石刻像,用手抚摸了一番,当他走到亭前的石平台上,便惊叫道:“妈妈你来看。”莲珍一看,原来是横竿一枝小竹,其影投在石板上,那朗然劲挺的竹影,黑白分明。“妈妈,这《芥子园画传》里的竹子,大概是照这样画出来的吧。”小和尚也过来看了,莲珍觉得很奇怪,说道:“这孩子怎么老想着《芥子园画传》。”范氏摇着手中的羽毛扇不以为然的说:“好了啦,别大惊小怪,我们去看绉云峯吧,听人说,把铜钱投到绉云峯上能搁住,来年养蚕一定是蚕花廿四分。”
就在挂瓢亭的前面耸立着一座英石峰,它又称绉云石,大约有一丈高,正看如壮士托天,英姿遒劲,侧看如美人梳妆,亭亭玉立,其纹绉若卷云,故名。他与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所谓名石,都有一段故事。
据清人笔记记载,在明灭亡后,广东潮州丰顺县有个叫吴六奇的青年,落魄沦为乞丐,流落于浙北苏南一带,他尚是官家之后,也略涉诗书,但对自己的境遇十分灰心,竟自暴自弃。后来在患难中得到海宁袁化镇查继佐(字伊璜)的指点和帮助,终于使他重新振作精神,奋发自强,回广东带领义结弟兄三十人投军于水师。由于六奇勇力过人机智无比,且对粤中地理险阻无不谙熟,故在清初平定两广战役中屡建奇功,深得上下信誉。遂接连提升,后叙功加太子太保,授大力将军衔,擢升为通省水陆提督,驻广东惠州。吴六奇功成名就并未忘记查伊璜的恩典,特地派人寻访伊璜并迎往广东,要以终生奉侍来报答恩公,尊伊璜为恩师。但伊璜本是海宁名流明季孝廉,性不喜官场应酬。宁愿寄情诗酒,觅句于花前月下。在提督府一年。虽受优厚礼遇,但并不舒畅留恋,只对提督府园林中的一座英石峰十分赞赏,还为之提名曰:“绉云”。
当大力将军挽留不住查伊璜时,就送了他很多财物,帮他翻建住宅。并因伊璜喜欢那块英石,就用海舟把绉云峯运抵袁化,送予伊璜。
绉云峯在查家不长,康熙十五年伊璜死后,查家迅速衰败,绉云峯转至武原(海盐县)顾家。顾氏衰落后,石为海宁马家所得。嘉庆十六年秋,马蓉海曾作《绉云石图记》,画石撰文,并刊附于《云林石谱》。不久,马家败落,道光二十九年春,崇德蔡锡琳以千金购之。蔡家自得此石,家境并不顺利,于是开始流传绉云峯是“穷石”的迷信说法,说没有福分和缘分的人不能得此石,否则要败家。蔡锡琳为了免使“穷石”再去败坏别家,就发心要让它遁入空门,出家寺庙。因此绉云峯就迁入了福严寺,安置在天中山下。蔡锡琳在石背题刻道:“具云龙势,夺造化工。来自海外,永镇天中。”
光绪间,有邑人徐福谦撰诗《语溪十二景》,其中有“萧寺停云”一首,“萧寺”即福严寺,“停云”就是指“绉云峯”(后来吴士龙画了《语溪十二景》十二张册页,那是后话。)
果然绉云峯前有许多人观赏,也有人在扔铜钿,能搁住的不多。范氏说:“我们也来碰碰运气。”士龙说:“娘娘让我来扔。”“好!给你三个康熙铜钿,你扔吧。”
士龙一连两个都未搁住,到第三个“咔嚓”一声,搁住了。立刻有人惊呼,“牢了,牢了,这孩子手气好啊!”范氏更是喜形于色:“阿弥陀佛,蚕花廿四分。”小和尚说:“现在我们去罗汉堂,然后我陪你们去吃午斋。”
游罗汉堂又叫点罗汉,你左脚跨入即从左边数起,右脚跨入即从右边数起。一岁一个,士龙今年八岁,他左脚跨入便从左侧数起,他数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看是一个右手拿毛笔,左手拿画卷的白须老者,小和尚立刻替他解释:“你呀,将来是个老画家,很好!”士龙有点不高兴,撅起嘴巴说:“我现在还小,到老还有好长好长时间呢。”他心想:“难道我还没老时,就不能成为画家吗?不去想他,我且看一遍罗汉菩萨吧。”
罗汉堂内的五百尊罗汉,俱是泥塑金装,喜笑怒骂,形态各异,真是诸相俱全,栩栩如生,尤其是东壁面西的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各跨不同坐骑,其姿态风韵庄严质朴、内力健拔,神态咄咄逼真。相传是唐代雕塑大师杨慧之手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国宝。最神奇的是,这些罗汉位置,不是固定一处,他变幻莫测连庙里的和尚也捉摸不透,据说都已佛化了。
出得罗汉堂便去斋堂用餐,饭后小和尚又带士龙他们到西方殿观看了阴阳镜。这是一面铜镜子,有五六百斤重。经小和尚介绍,据说能照见阴司地府,所以叫阴阳镜。原来镜面很清晰,现在变得模糊不清了。这里有一个故事:福严寺附件有个老大妈,儿子得病死了,他日夜思念悲戚成疾,听说福严寺里的阴阳镜能照见阴间,于是来到福严寺进香念佛,求菩萨悲悯,让他一见死去的儿子。当她在镜前站立好久,果然在朦朦胧胧中见到了他儿子在河埠头挑水。那老妇人惊喜万分,连忙呼唤儿子的名字,无奈阴阳相隔,儿子并未听见母亲的呼唤,自顾挑水上岸,老妇人情不自禁,冲上前去追赶儿子,当场撞死在铜镜前。这件事惊动了观音菩萨,觉得骨肉亲人相见却不能相语,徒增悲哀,不如不见,于是呵了口热气在镜面上,从此铜镜便模糊不清了。
士龙听罢这个故事,心中思念起祖父与外公。看看母亲与祖母,她俩的眼睛也都湿润了。
“我们回家吧。”范氏说。去告别了古华大和尚,交给和尚十个银元,作为供养常住,给孙子还愿。出得山门后,便在凉粉摊上吃了凉粉,遂即坐船回家。
是年深秋,曾祖母吕氏去世了。
作者:抱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