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2-05 19:40
外省青年的理想状态因地域、环境、教育的不同和差异,可分为“主动的选择”和“被动的选择”。两种选择的动因、过程、结果、性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整个过程中,两种状态和情绪因素导致其结果的诡谲。
主动的选择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不受外在环境、家庭和时代的干预,主动的选择从个体生活、物质和精神是优越于被动选择的(群体)。主动的选择也存在“共同性“,只是基数相对低。主动选择中也包含二次选择的被动因素,这些被动因素多来自于家庭。
主动因素并不是我们讨论的侧重点,我们感兴趣的或是试图一探究竟的是“外省青年”理想中的“被动的因素”。被动的选择基于环境、家庭和时代的影响、紧迫和困境,迫使这群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殊时期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这种被动的因素涉及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国家因素,不由“个人”因素支配其行为,存在普遍“共同性”。而这种被动的选择几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是通用的,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贫乏,物质的丰富和紧缺、精神的满足和饥渴,在理想的“个体”主动因素出现堵塞的情况下,在某种时刻演变成了社会现象。
“没有艺术理想,只是为了离开,在那看不到希望。”——尹朝阳
在一种单纯理想驱动下,“主动的因素”退而求其次,理想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词汇,而“离开”本身的注脚就是“理想”。离开农村是所有年轻人唯一的选择。在“被动的选择”的“共同性”中,时代的因素主导了他们的选择。而“共同性”的分割线就是高考或者说大学。在“被动的选择”的人群中,被挡在“理想”之外的人,则走上了相关的职业道路或是直接改行,“被动的选择”的好处是以单纯地离开农村为目的,考学是上策,上策行不通,则变通为下策,但理想的目的不会更改,外省青年的身份也不会更改。经过大学分割线的洗礼,“被动的选择”将不再主导“个人”行为,那种单纯的“离开”在心理层面上完成变化后,“主动的选择”将占据“个人”的理想。一种复杂的“乌托邦”似的想象将在“主动的选择“下成为现实,或者说通过个人的前理想努力,“理想”终于顺理成章和信心十足了。
在理想的“被动的选择”中,并不是为了找到方向和目的,而是找到“自我”。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