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名人尺牍为何屡拍“天价”

2015-02-06 09:48

  在朵云轩日前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一通估价在2万元至3万元的书信,最终以90万元落槌,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这并不是陈寅恪的书信首次拍出这么高的价格。去年年底,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他的另一通书信拍到了130多万元。

  联想到2013年的嘉德秋拍上,鲁迅一通200余字的书信更是拍出了超过655万元的“天价”,人们不禁要问:名人尺牍缘何如此受到藏家追捧?

  薄薄一张纸,价值近百万

  此次拍出90万元的,是陈寅恪当年写给学者蔡元湛的一封信,由上海文史馆馆员夏治淦收藏,尺幅大约为0.9平尺。薄薄一页纸竟值近百万元?拍卖结束后,很多人对此表示惊讶。一位参加此次拍卖会的大学教授告诉记者,原本他的心理价位是20万元。

  不过,有专家表示,其实很多人都对名人尺牍情有独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逊研究名人尺牍多年。他说,相比那些刻意为之的书法作品,名人尺牍往往写得随意,有时甚至会有涂改,反而更能展现作者性情,有种见字如面之感。有些书信在内容上具有学术价值,更容易被人追捧。就拿此次拍卖的陈寅恪书信来说,里面就有他对孔孟名教的看法。

  写信人的名气、人品和学品,也会直接影响到名人尺牍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作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诗人于一身的学术大家。据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资料室就藏有他的手批《白氏长庆集》,被奉为镇馆之宝。

  同样是名家,物以稀为贵

  此次现身朵云轩小拍的,还有王国维当年与罗振玉的19通书信,共22页,拍出500多万元,平均下来每通不到30万元。

  孙逊分析说,此类拍品的价格也取决于数量的多少,所谓“物以稀为贵”,是拍卖市场上通行的原则。“比如之前鲁迅书信拍出655万多元,就和鲁迅书信流传到民间较少直接相关。”

  陈寅恪47岁那年,在为父亲陈三立守灵和料理丧事过程中发生右眼视网膜脱落,他为了离开沦陷区放弃手术。7年后,他的左眼也视网膜脱落,虽经手术,仍在不久后双目失明。这意味着他后期的书信都是由他人代笔完成的,与别人比起来,亲笔信较少——到目前为止,公开拍卖的陈寅恪书信也就两通。

  此外,陈寅恪喜欢用行草,落笔一气呵成,且书写细密,很难仿冒造假。相比之下,“王国维楷书偏多,因此市面上有不少假冒的。”孙逊说。

来源:雅昌拍卖资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 QQ用户1211529

      一直不懂拍卖市场,我还是不去拍卖行了。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