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98艺术专访 | 刘韡的"任性"和"写意"

2015-02-08 00:00



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刘韡(1972年生于北京)的大型个展“刘韡:颜色”于2015年2月7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高士明评价刘韡的这次展览是“任性”和“写意”的。


高士明谈到,这个名为《颜色》的展览,首先是“占领”,而不是“展示”,展览与作品的关系是混淆的,作品与作品之间没有确切的边界。这是工作室的状态——几条不同的线索,几种不断演绎的材料永远在同时进行着。这些不同的线索之间被一种强有力的形式意志打通。




在此次展览中,刘韡沿用以往的媒介和材料,创作了一系列全新作品。材料和形式的指涉繁多,城市规划、商品文化、时尚、建筑、数码技术、生物学等均有涉及。艺术家将空间转换为一个沉浸式的环境,作品既是展出内容,又起到了构筑物理空间的作用。正如UCCA馆长田霏宇所言:“一种独特的意识贯穿了刘韡的整体创作,即物和材料的交叠是如何产生意义、物在空间中的位置是如何建构观众的体验的。”




作为一名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艺术生涯的艺术家,刘韡的这次展览被定义为一场“不标准的中期回顾展”。之所以说它“不标准”是因为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几乎全部是新作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回顾”。展览的介绍中如是写道,“这既是一次对他(刘韡)全部创作的总结,也是一次对他(刘韡)未来潜在走向的构想”。




在香港M+博物馆高级策展人皮力的理解中,刘韡以一种视觉的方式,谈一些观念层面上的事情,这涉及到我们观看的制度——一件艺术作品如何被阐释,如何被接受,如何被销售,如何被生产,如何被展览,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展览虽然它不是回顾性的,却也延续了从1998年到现在的探索。



这样的探索与刘韡的人生经历有莫大的关系。刘韡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的创作起源于中国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在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前期趋于成熟,而21世纪城市中国独有的人文景观的变迁和起伏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后感性”小组中的其他成员(邱志杰、杨福东、徐震等)一道,他保持着对于空间关系的高度敏感,这种敏感源于彼时当代艺术展示空间的稀缺。




刘韡逐渐发展出了操控空间意识的能力,并竭力放大作品令人迷失又引人着迷的视觉效果。此次展览试图通过复杂的布展方式——错综的路径、庞大的装置,以及教堂般的空间结构延续着这一思路,同时,此次展览中各种媒介的作品也标识着刘韡在艺术实践中的全新走向——通过将直接的视觉指涉和繁复的建筑元素剔除,并以此为基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纯度。




虽然本次展览名为“颜色”,但展厅中并没有如惯常理解中关于“颜色”的缤纷阐释,取而代之的是占据了展厅大部分空间的单色调作品。甚至就连展览的海报都只有黑白两色。刘韡说这表达的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他看来,黑白也是颜色,与其他颜色没有多大的区别。




对于“颜色”的理解也延伸到了刘韡对于艺术的态度。发布会上,刘韡说到自己对艺术的态度:“我认为艺术不是知识,也不是用来给别人讲知识的。我是希望把其中所有的知识去掉,还原成最基本的一个状态。”

来源:798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