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点】汪民安:福柯关于《宫娥》中欧洲认识论的再现

2015-03-20 15:54

  2015年3月20日,《在·现-王功新二十年影像艺术》在OCAT上海馆开幕并举行论坛。本次对谈以展览《在·现 - 王功新二十年录像艺术》为契机,邀请哲学家、策展人和批评家一起探讨现实主义是否有可能作为一种观念和语言资源运用到当代艺术中来。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汪民安从当代哲学回溯如何看待现实主义,归纳现实主义。

  “关于《宫娥》这张画,福柯在上世纪 60年代写了一段重要的评论。写完这段评论后,美术史基本上都参考福柯的看法。福柯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单独写的,后来他在1966年出版了很重要的著作《词与物》时,把这章放在书的最前面,事实上一开始福柯没有打算把这个画和画的评论放在第一章,但这本书后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始以为这本书卖2千本、3千本就可以了,后来这本书一年之内变成10万册,成了畅销书,福柯也不理解。法国人也读不懂这本书。但福柯因为这本书在法国成为了顶级哲学家。后来他分析是因为前面有这章关于《宫娥》的评论,第一章是一个艺术评论,特别有吸引力。但这本书真正看懂的人很少,到现在也是福柯最难懂的一本书。

  福柯为什么把《宫娥》放在第一张呢?这章是讲17世纪欧洲认识论特征的再现。他认为这张画可以体现欧洲人文科学,是和欧洲所有当时的人文学科,共同分享同一个知识类型,是生物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再现。

  这段评论非常重要。《宫娥》里面,艺术家在盯着模特画画,这画里面所有的宫中侍女,所有人都盯着模特,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模特不在画面上,作品里看不到模特。但是正是因为不在画面上的模特,恰恰决定了所有画面里的人的姿态。因为这个模特是隐匿,不可见的。所以说是不可见的本体决定了可见的场景。

  那个模特是谁呢?历史资料显示,模特就是当时的匈牙利国王。它有两个光源,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一个隐匿的国王。国王实际上在镜子里面能看到。所以国王和王后是通过镜子的方式又出现在画面当中,所以是不可见的国王和王后决定了画面的可见性形态。第二个是,右边有一个窗户非常亮。外面这些光照到画面上来,使画面人物变得可见。你看他把这些人物都撒上一层光辉。而不可见的国王和王后决定了画面人物的姿态和形象。同时外面的光源使黑暗的空间变亮了。所以这个画里面实际上有两个光源,一个是不可见的国王和王后,还有一个是不可见的阳光,都被画面截断了。正是画面不可见的东西,隐匿的东西,决定了画面的可见性。

  如果对康德哲学了解的话,康德有一个概念叫“物质体”。“物质体”就是隐匿不在,但是物质体决定这个现象。还有伯拉图的理念也是有关不可见的。在欧洲的哲学传统里,本质理念永远是不可见的,它的可见的只是现象。但是理念只是现象,实际上它也体现这个传统。不可见的本质决定可见的现象。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关于福柯对于《宫娥》的看法。当然还有其他,我就简单讲这些。不可见性决定可见性,隐匿的东西决定显现的东西。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