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是谁:风流解元唐伯虎的灵与肉

2015-03-21 00:00

  唐伯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一方面,他是如此有名,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另一方面,许多人对他的了解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文艺才华,而更多因其风流韵事。在众多的影视剧中,唐伯虎被塑造成一个轻狂、好色、蔑视礼法的家伙,一个喜欢讲黄色笑话的下三烂,一个生机勃勃、努力钻营正统秩序的怪异青年。对于年轻一点的朋友而言,他们乐于接受这样的唐伯虎,并且很希望自己成为类似的一位。而对于一些严肃的专家来说,这些无关痛痒的行为完全掩盖了历史上真实的唐寅,传言越多,对唐寅的伤害就越深。

  步溪图 轴 绢本设色 159×84.3cm 故宫博物院藏

  以最著名的“唐伯虎点秋香”为例,自从冯梦龙写了《唐解元一笑姻缘》后,这一故事即与唐寅如影随形,众口相传,再加上后世小说、戏剧的不断演绎,一个风流不羁的才子面目跃然眼前,似乎铁案如山。然而只需稍加辩驳,即可明其真伪。无锡的华鸿山实有其人,但此人出生时唐寅已28岁,而等到华鸿山得中科举,唐伯虎早已长眠地下,又怎么可能从坟墓里钻出来点秋香?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唐伯虎点秋香”之说纯属子虚乌有。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也不必对此持鄙视的态度。一个故事的产生,应该有其特定的缘由,何况“唐伯虎点秋香”这一故事虽然有多个源头,但都把对象固定在唐伯虎身上,那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唐伯虎的行为方式符合这一故事类型的基本特征。在“三笑”、“点秋香”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狂热地追求美和爱情的才子形象,我相信那至少能够折射出唐伯虎的部分精神世界。

  灌木丛篁图 轴 绢本墨笔 116×175cm 烟台市博物馆藏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不妨讲一个网络流传的笑话。话说在一个寒风刺骨、乌云漫天的月黑风高夜,在某个网站的聊天室里,众多牛鬼蛇神戴着有色面具在神聊。凑巧的是,这一“屋子”全是男的,只有一位网友的昵称为女性。于是所有的男性在那位所谓的妹妹面前激起了表现欲,他们争先恐后,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一个个柔情似水的表情,一句句七荤八素的动人诗句,还有一大堆让人听了耳热心跳的绵绵情话,把这位妹妹感动得泪流满面。眼看大功告成,便有心急的仁兄开始向妹妹要照片。妹妹盛情难却,迟疑了半天,终于说道:“照片在我的主页里,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往一观。”她还欲说还羞地表示,自己的长相普普通通,不算太好啦。但此时雄性荷尔蒙早已像猪油一般蒙住了诸网友激动的心,聊天室内顿时口哨声四起,大伙雄赳赳气昂昂地直扑那位妹妹的主页而去。看完照片后,刚才还满堂飞舞的诸位大老爷们顿时就像泄气的皮球,变得鸦雀无声。大家“哦”、“嗯”、“啊”了几句,纷纷挥手,告别而去。可怜的妹妹只落得泪眼盈盈。

  妹妹正在大哭,却看见一位仁兄,还在脉脉含情地注视着自己。于是她万分期待地问道:“阁下看了我的照片,为什么还不走呢?”这位老兄呵呵一笑:“我留下来,是因为我终于领悟到了网上的一个真谛。你可知我是谁吗?我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啊!”妹妹顿时大晕,原来唐伯虎居然为了她而单独留下来陪她聊天!她情迷意乱了一阵,含羞问道:“敢问唐兄领悟到的真谛是什么呢?”唐伯虎长叹一声,吟道:“问世间网为何物,只望见恐龙飞舞!”

  孟蜀宫妓图 轴 绢本设色 124.7×63.6cm 故宫博物院藏

  这则故事看起来情趣低俗,难登大雅之堂,但奇怪的是,这可能是老百姓心目中标准的唐伯虎形象。并且类似的笑话举不胜举。即使在士大夫的笔记中,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记载:吴郡一僧,以犯奸事发,架号通衢,伯虎戏对僧吟曰:“精光顶上着紫光,顶有情人受一无情棒;出家人反做在家人,小和尚连累大和尚。”一时间无不绝倒。(《风流逸响》)

  如果再联系到明末世风的颓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民间所引笑话中的唐伯虎,无疑跟历史上的唐伯虎是有联系的。士大夫的评述和民间传说中的记载,雅俗的区分超过实质的区别。当然,到了通俗文化日异发达的今天,唐伯虎的个性为其带来的声名已明显超过了他的作品。他的诗文当然造诣不浅,但当世文人对此并不看重,即使后来将他的诗文汇集刻印的何大成也曾说过这样的反语:“伯虎小词,率多浮薄伤雅;且不足供覆瓿,奈何灾木邪?”唐寅最值得传世的作品,实际上是他的书画,书法如《落花诗帖》,画如《秋风纨扇图》《王鏊出山图》《花溪渔隐图》,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即便如此,唐寅所享有的大名与其作品在历史上的真实地位还是有相当差距的。这一神奇效应最突出的表现是民间几乎无人不知唐伯虎,但少有人知道唐寅是谁。显然,在这里,同样一个人已经被切分成了两半,雅的一面朝左,俗的一面朝右。

  悟阳子养性图(局部) 卷 纸本墨笔 103.5×29.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历史上真实的唐寅其实是个悲剧性人物,远不如后世传说般潇洒。他早年曾得乡试第一,并为学士程敏政所赏识。后参加会试时,程任总裁,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童得试题。不久事露,程被弹劾,累及唐寅下狱并谪为吏,“寅耻不就”。再后来为宁王宸濠所聘,但唐寅觉察其有异志,遂终日佯狂伎酒,令宸濠不能堪,于是放还。唐寅从此筑室桃花坞,作画换酒,过着“半醒半醉日复日”的日子,宣泄失意与苦闷。故《明史》有“论者伤之”之语。至于其婚姻生活,也同样乏善可陈。前后几任妻室不是早逝,就是弃他而去,实际上他长期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完全没有传说的风流潇洒。也正因如此,当代许多文人雅士愤愤不平,要替这位可怜的风流解元翻案。这当然没有错,却有点指东打西,不得要领。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唐寅和唐伯虎在历史中虽是一人,但在文化语境中并非同一范畴,唐寅承担的是其历史真实坎坷的一面,而唐伯虎则承担其性格中嬉笑怒骂、游戏人间的一面。这同样并非无据可查,在唐寅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向为其所酷爱,《金粉福地赋》《娇女赋》《戏题二女踏秋千》等,辞藻华丽,诚为猎艳之圣手;《秋风纨扇图》《孟蜀宫妓图》,柳眉樱唇之态亦栩栩如生。又如《咏纤足俳歌》,赤裸裸欣赏女人小脚,称其俚俗亦不为过。而像《如梦令》中写道:“昨夜八红沉醉,连我大家同睡;孤凤入鸾群,闹杀不容成配。欢会,欢会,竟做一场空退。”更是胡天胡地、完全放荡不羁了。

  由于表面个性上的很多相似,世人多以唐伯虎与苏东坡并称,然而两人的内在品格还是泾渭分明的。苏东坡是传统士大夫最高的文学理想,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都是大家;说政治头头是道,讲佛道口舌生花。居庙堂之高,则忧天下;处江湖之远,则与民同乐。他是老百姓、士大夫甚至皇帝老子都推崇的人物。他能在歌筵中风流快活,但并不影响他的上疏议政;他也能在穷荒之地细数烟花,但不坠青云之志。如此惊世绝艳之才,无怪乎连孝宗皇帝在追赠其为太师的圣旨中也感慨道:“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论世。”

  虚阁晚凉图 轴 纸本设色 59.1×31.5cm 上海博物馆藏

  相比苏东坡受士大夫的推崇而流芳百世,唐伯虎之名则完全靠民间的喜爱而世代相传。我们今日说起唐伯虎,仍然如邻家男孩般亲切;而谈论苏东坡,却仿佛闭门读书式的玄谈。同样是才子,苏东坡展示的是中国文化中雅的一面,虽然他身上也具有天生平等的性格;而唐伯虎则给我们以俚俗的印象,纵使他也曾经在数千人才中拔得头筹。最能够说明他在当今市民中的形象的,莫过于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以传统研究者的角度看,这部片子粗制滥造,毫无史实根据,但拥有无数狂热的拥护者。而最令一些传统文化的喜好者跌破眼镜的,是下面这段离经叛道的唐伯虎自述竟成为年轻人的最爱:

  “小人本住在苏州的城边,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谁知那唐伯虎,蛮横不留情,勾结官府目无天,占我大屋夺我田。我爷爷跟他来翻脸,惨被他一棍来打扁;我奶奶骂他欺骗善民,反被他捉进了唐府,强奸了一百遍,一百遍,最后她悬梁自尽遗恨人间。他还将我父子逐出了家园,流落到江边。我为求养老爹,只有独自行乞在庙前。谁知那唐伯虎,他实在太阴险,知道此情形,竟派人来暗算,把我父子狂殴在市前,小人身壮健,残命得留存,可怜老父他魂归天!此恨更难填。为求葬老爹,唯有卖身为奴自作践,一面勤赚钱,一面读书篇,发誓把功名显,手刃仇人意志坚!从此唐寅诗集伴身边,我铭记此仇,不共戴天!”

  枯槎鸲鹆图(局部) 轴 纸本墨笔 123×26.7cm 上海博物馆藏

  如果说苏东坡的神话是被士大夫的热爱和崇敬堆积起来的,那么唐伯虎的传说则带有更多市井小民的热情和理想,当然,也有粗俗和色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赞苏东坡的名声并非仅仅来源于其才华,还源于其身上的那股堂堂正气。对于唐伯虎来说,其名声同样也逸出才华之外,但是其身上带有的,却不是士大夫推崇的那种浩然而伟大的气质,而是朴实、亲切的特性,有些时候甚至喜欢耍一些小聪明。唐伯虎和苏东坡都是幽默之人,但我们无法说清楚哪一种幽默更使人喜欢一些。林语堂本人显然更为推崇苏东坡,他认为一个人的文章的精神风格能够映衬他的人品。这话当然说得没错,但问题在于,我们无法认定哪一种文章的精神风格是永远屹立不倒的。正如林语堂自己,也常常会被讥为只谈幽默,回避政治的滑头人物,他推崇苏东坡的那种凛然正气,那种风骨,然而一般的老百姓却可能会对此敬而远之。因为他们从唐寅的身上可以发现自己,正如林语堂肯定在苏东坡身上发现了自己一样。林语堂推崇苏东坡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但唐伯虎又何尝不是?风流潇洒的唐伯虎与穷困潦倒的唐伯虎,孰是孰非?观其《伯虎自赞》中言道:

  “我问你是谁,

  你原来是我,

  我本不认你,

  你却要认我。

  噫!我少不得你,

  你却少得我。

  你我百年后,

  有你没有我。”

  这是灵与肉的对话,或者是两个自我的对话。

  唐伯虎曾自称“风魔解元”,在我看来,这其中亦含有潇洒和无奈的双重意味。因此,如果有谁想对唐伯虎妄下断语的话,那么不妨学习伯虎,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谁。

  文/卢寿荣

  图/(明)唐伯虎

  (来源:书法)

来源:收藏家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