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淡泊何以明志,宁静何以致远?

2015-03-23 00:00

淡泊何以明志,宁静何以致远? 2015-03-23 收藏家 收藏家 收藏家

shoucangjias

收藏家为您提供最全、最专业的收藏知识和资讯,专业服务于您对艺术品收藏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欢迎关注!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的品行,是以“静”修身的,是以“俭”养德的。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心静性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格外看重“淡泊”和“宁静”的。


诸葛亮教儿子以“静”来致学,以“俭”来修身。静,后文“宁静”与之呼应;俭,后文“淡泊”与之呼应。这里的“俭”不是“节俭”,而是通“简”,即“简朴”。君子要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就要返朴归真。“非淡泊无以明志”,突显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治学。




那么淡泊何以明志,宁静何以致远?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写道:“致虚极,守静笃。”这里的“虚”和“静”就是心境的空明宁静。心境受外界干扰、诱惑,心灵就会蔽塞或不安,必须“致虚”和“守静”,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的,“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的,二者相通。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母鸡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荀子《解蔽》上说:“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荀子认为“解蔽”方法就是“虚一”和“静”。所谓“虚一”,就是虚极而达“道”;所谓“静”,就是思想宁静。荀子认为“心”要达“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这就是“宁静”。


老子曰:“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淡泊是道家一种思想,淡泊是心境怡适的一种境界,用恬淡净清来透悟人生。庄子亦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之间的交情要像水一样清纯洁净,不参杂一丝杂念。这就是“淡泊”。


“非淡泊无以明志”,其根在于“虚极”;“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基在于“静笃”。所以淡泊方可明志,宁静方可致远。

(来源:镐阈收藏)

来源:收藏家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