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23 14:38
图注:刘建民国画作品
图注:刘建民国画作品
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源远流长,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书与画从原始形态的脱胎、分离到各自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书画从形到意的联系一直是割舍不断的。
在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画家,初步认识到传统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他们强调“工画者多善书”。宋代中叶,文人画家更是强调书与画二者关系的一脉相通。中国书法的点画传情与直抒胸臆,变成了中国画的笔墨写心与直抒情性。甚至从宋代宫廷画家的作品中,我们也能读到书法用笔的味道。元代以后,画家们更自觉地认识到书与画的关系,并在艺术创作中身体力行。元人赵孟頫开创了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时代新风,其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一开创之功,突破了宋人的描摹之迹,其影响至深。明清以来,对以书入画的强调、对笔墨的重视,成为文人画家乃至整个画坛创作的总体趋向。
杜甫曾形象地描绘了他观张旭草书的感受——“铿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这强烈得像山洪爆发般地倾泻,俨然一幅磅礴的山水画。
中国画的经营位置历来讲究取势,即画面的视觉力度。这种势的形成,无论在画面整体布局或是局部的点线处理,都像书法一样,强调一种势的连接——或起承回转,或线断意不断。它体现的是一种深层的思想,一种内含深蕴的人文特质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个性精神。这与书法的“绵里藏针”、“笔断意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附:
刘建民简历
刘建民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就读于河北师大美术系、北京画院王文芳工作室和中国美院山水画研修班。作品参加“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 “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 “2003年全国中国画大展”、 “2004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并获铜奖、“全国中青年中国画作品展”、 “2005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并获优秀奖、“全国百名画家中国画邀请展”、 “中韩艺术交流展”、 “两岸中国画艺术交流展”等大型展览。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4年7月央视书画频道播出《燕赵书画》专题节目“抒情造境山水间——刘建民”。2006年参与浙江省重点立项课题“大运河文化艺术之旅”,主创作品《山陕会馆》。2009年巨幅作品《春山胜境》被清华大学收藏陈列。作品和文章发表在《美术》、《国画家》、《美术报》、《荣宝斋》、《中国画》、《中国画收藏》等专业报纸和期刊上。出版有《晋中行写生集》、《刘建民工笔山水》、《当代工笔山水画库·刘建民卷》、《中国山水画名家技法分解图典》、《现当代河北美术家作品集》、《名家画山水》、《名家画花鸟》、《山水画名家画小品》、《中国山水画临摹与创作》、《画家谈速写》等。
来源:凤凰艺术-艺术家 作者:刘建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