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版权能否成为蓝海

2016-03-23 09:48

  资料图

  近年来,艺术版权日益受到重视。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在今年的提案中指出,“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应当从文化产品角度着力,通过对产品确权,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版权市场,来促进艺术品后市场的发育”。现实问题是,艺术家授权意识不足、复制与销售机构辐射力不足、交易信息不对称,想要做好艺术版权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与培育。

  当前困境

  其实,高端艺术授权衍生品早已在国际市场风生水起,但国内版权环境以及版权意识仍有待提升。艺术版权的侵权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纠纷后都很难界定权责。令人痛心的是,不少被侵权的艺术家不知道如何去维权,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哪些权益。版权意识的模糊与法律上的空白,让一些别有用心者钻了空子。

  有业内人士已经开始关注艺术版权,努力搭建交易平台,完善数据库,但版权衍生品的研发水平以及市场的辐射能力对运营机构也造成了不小的考验。对于艺术版权的未来发展前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版权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阳表示信心十足,近期他又开始了与旅美艺术家刘可明的版权合作计划。在刘阳看来,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艺术版权衍生品交易将会是艺术品消费市场的主流,这一市场大有发展,接下来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做好这一板块。

  如何开发

  之所以选择与刘可明进行版权合作,主要是看好他的艺术风格与造诣。刘可明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重彩系列为主,色彩丰富,结构感比较强,从创作内容到创作形式,都比较适合做版权衍生品的开发。版权衍生不只是做版画,已经延伸至旗袍、方巾、抱枕等日常用品,以及浮雕、陶瓷、户外用品,产品类型达到几百种,辐射面非常宽。

  除了版权衍生品的开发水准,艺术家的水平造诣也是后续市场能否推进的关键。对于刘可明来说,于1981年考入中央美院,算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一批美院学生。写实的绘画作为创作主线的“徐蒋体系”,让刘可明形成了扎实的造型功底。当时叶浅予、蒋兆和、田世光等老先生还在授课,更让他受益匪浅。

  旅美多年,刘可明的作品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能够在他的作品中看到西方表现主义的痕迹,但没有那种猎奇的、爆炸式的视觉刺激,传统的审美表达依旧是作品精神的内核。他的创作方向是多元的,但创作对象的捕捉和选择依旧是传统的,画面传递的是一种复合式语境,与其说是用审美意识编织出来的艺术样式,不如说是本真状态下自我表达的释放。

  前景在哪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版权与艺术跨界融合,高端艺术开始走进大众生活。在这次合作中,版权合作模式的多元让刘可明感到欣慰。他表示,“不只是几百种版权衍生品的开发,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的个展也会同期展开,届时50余幅原创精品将与版权衍生品一同亮相。个人比较看好版权衍生品的运作,会让艺术作品进入更多人的生活中,带有普及性的东西在里面,是艺术作品的延伸,也是一种推广”。

  与艺术机构合作开发版权衍生品,对于艺术家的权益来说是一个保障。但艺术机构的资质与实力,尤其是版权衍生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就成为艺术家选择衡量的一大标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版权工作专业委员会是专门做版权衍生品的权威性机构和平台,通过这次合作能够感觉到他们对着作家的尊重。同时,管理流程非常严谨,每个环节都有法律程序在。”刘可明表示。

  其实,在艺术市场出现调整之时,传统产业升级需要有更多的路径。如果说,艺术版权能够成为下一个蓝海,那需要的不只是艺术衍生品的开发、艺术与生活的交互转换、大众的审美培养,更需要建立艺术版权的规范机制。显然,这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来源:艺术国际-新闻过眼 作者:徐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