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项堃上一次来,说他要和弘石策划一个展览,把一些在画里比较具有水墨味的同人聚在一起。他再次邮来策划书的时候,名字就取作“游于艺”,并列了参展人的名单,其中有我的旧友,也有闻名而不曾见其面者,但对他们的作品我是熟悉的。
让我出乎意外的是,这个展名字取得真好!所以好,是因为它不仅来自于《论语》,是孔子的名言,更重要的,它的根基是在“志于道,依于仁”。这年头说“道”说“仁”,也许都会受到某些人的窃笑了,只要画画,何必说读书、说人格、说修养、说笔墨、说境界?
但我仍然顽强地认为,画家合该饱读诗书,心地合该静美,吾辈学艺,一笔一墨,一招一式,都应不失中国文化所培养出来的意趣,比如画梅,通过岁月的磨炼,结晶又结晶,仿佛人也该是有了梅花的品性,在自己的暗香里悠然微笑。如此根基,却是非“志于道,依于仁”不可的。
绘画不仅是视觉的记录,它的魂魄藏在经史里,藏在诗文里,藏在金石里。于是我们才能对着水墨,嗅到来自陈纸旧墨的芬芳。
现代中国在努力营造着经济和科技的圣殿,绘画与它相比,殊不足道。但是在这圣殿的后面,还应该有一处后花园,让一群不搞经济、不搞科技的人在那里写字、画画、著述、喝茶、聊天、抽烟、喝酒,吟唱,甚至发呆。
“游于艺”的现代意义,可能正在于此。
2010-7-16于藤石昌寿山房
作者:刘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