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知弥:旧食器时代的二三回忆

李知弥:旧食器时代的二三回忆

中学时,借居郊县小屋。独处一室,有锅有柴,平时也都是自己煮粥、热馍,现在回想当初是有些辛苦,却也乐在其中:大概我对做饭的兴趣也是从那时起培养出来的。

现在,日常器物中除了画具,似乎接触最多的就是食具了。记忆里的器物似乎总是有着些不合时宜的『中古』形态,和一堆乱七八糟的念想。

- 本分背锅·土灶 -

李知弥:旧食器时代的二三回忆

△万家灯火.纸本设色.80×55 cm.2018年

以前农村烧火做饭都是在自家院子里砌上一个土灶台,炒菜做饭都是用一口『八印锅』,只将就不讲究,粗面窝头就咸菜,日子就那么一天天的过。可现在嫌烧柴污染大气,传言要取缔这祖祖辈辈都曾用过的土灶台。

- 异曲同工·鏊子 -

李知弥:旧食器时代的二三回忆

△小院望月.纸本设色.50x72cm.2017年

小时候的面食主要是馒头,吃烙饼的机会是不多的。做烙饼要用到一种叫『鏊子』的工具,母亲把擀好的面皮摊在上面,拿个『篪子』两面翻腾,不一会一张白面饼子就可以吃起来了。后来去山东,才发现,原来他们做煎饼也是用这一套『家什』。

- 备物致用·煤球炉 -

李知弥:旧食器时代的二三回忆

△暖冬.纸本设色.68x68cm.2015年

在我的最初记忆里,烧菜做饭都是用土灶,后来条件好些了才用上煤球炉。没有煤气灶、微波炉的年代,这种炉灶是最便捷的炊煮器,最重要的是它让寒冬不再那么难捱:这么多年过去了,闻到煤烟味还是能记起当时暖烘烘的感觉。

- 明日黄花·铝锅 -

李知弥:旧食器时代的二三回忆

△消夏图. 纸本彩墨.69×69cm.2015年

旧时候的炊具是少不了铝制品的,家家户户都会有铝锅铝壶。现在都提倡健康,这些从小用到大的铝炊具似乎一夜间都被不锈钢所取代,冷落在了时代的边缘。

- 润物无声·炊帚 -

李知弥:旧食器时代的二三回忆

△清水冷灶.纸本设色.74x24cm.2017年

我爱做饭,却又是极不情愿洗碗刷锅的。实行垃圾分类以后,这种不情愿更是有增无减。以前刷锅,都是用父亲自己做的高粱穗炊帚,或者直接用丝瓜络,比现在的百洁布钢丝球趁手。那时的生铁锅也都不用清洁剂去油,在日复一日的刷挠中都被『养』的乌黑锃亮。

- 教子有方·擀面杖 -

李知弥:旧食器时代的二三回忆

△一面春风.纸本设色.45×60cm.2017年

一根擀面杖有许多用场:打面、戳捅面窝子、擀面条与饺子皮——甚至揍人。因为抄起来实在顺手,小时候,母亲便都是拿墙上的擀面杖打我。因而我童年里有关于它的回忆,多也就是较惨痛的。

- 俗不伤雅·葫芦瓢 -

李知弥:旧食器时代的二三回忆

△弱水三千.纸本设色.55x36cm.2016年

葫芦瓢,有着个土里土气下里巴人的称呼。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种阳春白雪的意境,也是靠着这个瓢子来实现的。一箪食,一瓢饮,只能在陋巷,因为现在自来水的便捷,舀水煮饭的使用场景被压缩的越来越少。

- 甘之如饴·陶罐 -

李知弥:旧食器时代的二三回忆

△合器.纸本设色.38x49cm.2017年

我脑海中的宝瓶,大抵就是粗陶罐的形象以前家里的陶罐都是母亲用来放甜果子糕点这些『稀罕物』的,每当我看到这种用胶泥烧制出的粗粝质感,我总会觉得它里面还藏着一份与外表不符的甜蜜。

/////

当我们的生活渐渐依赖外卖,餐桌也不再讲究饮食之礼,似乎食器也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我记忆中的食器,总是带着饭菜的余温与特有的味道,治愈着那些苦闷的今后与过往。


有关知弥

1979年10月生于安徽,自幼习画, 喜诗词。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家,现居上海。“活在当下,画在当下”。他已经把画画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是一顿饭、一壶茶一样,随意自然。笔墨纸砚,方寸之间,成就他的小天地。他的画作“生活”、“喜悦”、“温暖”。线条、光影、墨色都有着莫名的让人感动的力量。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