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那些瓷器上各式各样的耳朵?

 

耳, 是陶瓷器物的组成部分,也叫器耳。在陶器产生不久它就出现了,已经历了7000年以上的发展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信息。


 


作为瓶、壶、罐、炉等陶瓷器附属物的耳,多附于器物的颈、肩部。

有的学者将附于肩、腹的也称之为耳,并将附于颈部的耳称颈耳,附于肩部的耳称肩耳,附于腹部的耳称腹耳。

耳一般呈对称分布,式样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陶瓷器耳的式样至少有几十种,今天的雕刻系栏目,我们就来说说最常见的象形耳。


 


象形耳是以耳的形象命名的耳,又分为动形耳、形象耳。

动物耳又称鸟兽耳或牺耳。牺,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牲畜。


 


兽耳有龙耳、龙耳、夔耳、虎耳、鹿耳、犬耳、兔耳、羊耳、牛耳、狮耳、象耳、铺首耳、鼠耳、蝙蝠耳等。

鸟形耳和凤耳、海燕耳、鸠耳、鹦鹉耳等。这一类里也包括鱼耳、摩羯耳、面形耳。

龙耳,龙一般蟠伏于器肩和颈部两侧,有的龙头作回望状,有的龙头向外、有的龙头向内;多流行于隋唐时期,以双龙耳瓶最为典型。元、明、清时期的龙耳也常见。


 


除神话动物之外,非常亲民的鱼儿也很常见。将器物的耳做成鱼形。最早见于宋代哥窑及龙泉窑制品上,如著名的哥窑鱼耳炉。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上亦可见到。


 


除了动物耳之外,还有很常见的两种象形耳,分别是如意耳与绶带耳。


 


如意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弯曲的如意形。流行于清代景德镇窑瓷器上。如雍正斗彩如意耳尊、乾隆仿官釉如意耳扁瓶、嘉庆粉彩如意耳瓶等。


 


绶带耳:即将器物的耳做成细长弯曲的绶带式。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窑瓷器上,特别是葫芦式瓶多置此耳。如永乐、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等。


 


正是这些形态各异的耳式使得瓷器的造型更加精妙多变,也赋予了其更深的文化意义。

对于认识器物、正确为陶瓷器命名、掌握瓷器发展的时代特点以及陶瓷器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