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新书发布暨线上主题论坛 | 60年代的兴起、衰退与“重返”



举办时间20207月11日晚7:30-10:00

会议方式

腾讯会议号:918583421

bilibili直播间:

https://live.bilibili.com/22363001


主办: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剩余空间

学术支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


新书发布主持:方立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致辞

佘江涛(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眭群(剩余空间创办人)

 

会议议程

1单元  历史、理论与当代:如何叙述“60年代

主持:沈语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系列”丛书执行主编)

发言(每位嘉宾发言20分钟,后同)

  苇(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师,《60年代的兴起》译者)

汤益明(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在博物馆的废墟上》译者)

 


2单元  重估“60年代”(一):当代艺术的视角

主持: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剩余空间艺术总监)

发言:

邓天媛(纽约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候选人,《60年代的兴起》译者)

  力(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高级策展人)

 


3单元  重估“60年代”(二):文化政治的视角

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发言:

  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璞(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比较文学项目主任)



论坛介绍

在当代艺术史上,“60年代”无疑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或象征,它所代表的既是艺术语言的激进变革,也是全球文化政治的剧烈动荡。五十余年前,在告别了教条的“形式主义”之后,波普艺术、偶发艺术、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等各种语言形式,以及情境主义国际、激浪派等文化团体和流派纷纷涌现,而所有这些艺术实践都无法自外于彼时轰轰烈烈的种族、阶级、性别等文化政治抗议运动,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股激进的浪潮才渐渐退去。

 

半个多世纪后,未曾想这股激进的浪潮卷土重来。有人说这是重蹈60年代的覆辙,也有人说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根本的差别,但无论如何,60年代都是认识和解释今天激进文化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在这个过程中,依旧“裹挟”其中的当代艺术到底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亦是一个亟待深思的问题。美国艺术史学家托马斯·克洛(Thomas Crow)的《60年代的兴起:异见时代的美国与欧洲艺术》与著名艺术评论家道格拉斯·克林普(Dauglas Crimp)的《在博物馆的废墟上》两本经典的著作所论述的正是作为当代艺术与文化政治象征的“60年代”从兴起到衰退的整个过程。值此二书中文译本出版之际,我们特别举办此次线上主题论坛,以纪念和反思这个非凡的年代,并借此契机,重新审视和思考当下艺术与文化政治的困境和出路。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新著出版



书名:《60年代的兴起》

作者:[美]托马斯·克洛

译者:蒋苇  邓天媛


在剧烈动荡的时期中:从1955年开始,纽约画派末期萌发于主流艺术之外的当代艺术,到60年代末的观念艺术,从贾斯帕•约翰斯和劳申伯格到艾娃•芭比茨、罗伯特•史密森、丹尼尔•布伦,书中详细梳理了涌现在这一时期的新艺术形式,如波普、偶发、拼贴、装置、纯色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以及情境国际、激浪派等文化团体和流派,呈现出当时多重文化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蓬勃风貌。

本书将这一系列的艺术发展置于政治、种族、身份、性、艺术市场、消费主义等时代的社会语境中,深入发掘艺术形式和作品内涵的文化语义、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个文化冲突和变革集中爆发的时期,催生了艺术的许多可能性,奠定了当代艺术的格局。




   作者简介



托马斯·克洛(ThomasCrow),美国艺术史学者和批评家,《艺术论坛》(Artforum)的编辑和撰稿人。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曾在加州艺术学院(CIA)、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任教,担任耶鲁大学艺术史系主任,盖蒂研究中心主任,现任纽约大学美术学院(IFA)教授。师从著名社会艺术史家T.J.克拉克(T.J.Clark)。









书名:《在博物馆的废墟上》

作者:[美]道格拉斯•克林普

译者:汤益明



艺术作品的意义由什么决定?它是否永远与作品共存?通过作品的呈现,作品的意义是否从外部不断地被建构与重构?从自主的现代主义客体到后现代主义对机构批判的历史转变,从艺术作品到话语语境的历史转变,正是本书作者道格拉斯•克林普的论文以及路易斯•劳勒的摄影所表现的主题。

本书为道格拉斯•克里普代表作,收录其关于欧美博物馆体制及后现代艺术的重要论文。书中借助马克思、本雅明、阿多诺等哲学家的理论,分析艺术品所寄身的艺术机构、公共空间、博物馆及其艺术机制。试图以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考察现代主义时期以来欧美的博物馆,以此建构“博物馆考古学”。克林普将博物馆作为艺术的现代主义的典型机构,考察其历史起源与当前的转换。通过对广泛的艺术实践的分析,包括艺术家、批评家与策展人的,还有欧美国际展览以及新建或翻新的博物馆中的艺术实践,详尽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新范式。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1944—2019),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艺术批评家及策展人,曾任《十月》编辑,现任罗切斯特大学艺术史系范妮•纳普•艾伦讲席教授,从事视觉文化研究。他是后现代批评家的重要代表,其研究被视为美国酷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77年,他策划的展览“图画”对美国当代艺术走向有着重要影响。著有《我们这种电影:安迪•沃霍尔的影片》(2012)、《忧郁与道德主义:关于艾滋与酷儿政治的随笔》(2002)、《在博物馆的废墟上》(1993)等。










作者:现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_沈语冰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