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举办时间:2020年7月11日晚7:30-10:00
会议方式:
腾讯会议号:918583421
bilibili直播间:
https://live.bilibili.com/22363001
主办: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剩余空间
学术支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
新书发布主持:方立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致辞:
佘江涛(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眭群(剩余空间创办人)
会议议程
第1单元 历史、理论与当代:如何叙述“60年代”
主持:沈语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系列”丛书执行主编)
发言(每位嘉宾发言20分钟,后同):
蒋 苇(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师,《60年代的兴起》译者)
汤益明(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在博物馆的废墟上》译者)
第2单元 重估“60年代”(一):当代艺术的视角
主持: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剩余空间艺术总监)
发言:
邓天媛(纽约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候选人,《60年代的兴起》译者)
皮 力(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高级策展人)
第3单元 重估“60年代”(二):文化政治的视角
主持:袁 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发言:
王 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王 璞(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副教授,比较文学项目主任)
论坛介绍
在当代艺术史上,“60年代”无疑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或象征,它所代表的既是艺术语言的激进变革,也是全球文化政治的剧烈动荡。五十余年前,在告别了教条的“形式主义”之后,波普艺术、偶发艺术、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等各种语言形式,以及情境主义国际、激浪派等文化团体和流派纷纷涌现,而所有这些艺术实践都无法自外于彼时轰轰烈烈的种族、阶级、性别等文化政治抗议运动,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股激进的浪潮才渐渐退去。
半个多世纪后,未曾想这股激进的浪潮卷土重来。有人说这是重蹈60年代的覆辙,也有人说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根本的差别,但无论如何,60年代都是认识和解释今天激进文化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坐标。在这个过程中,依旧“裹挟”其中的当代艺术到底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亦是一个亟待深思的问题。美国艺术史学家托马斯·克洛(Thomas Crow)的《60年代的兴起:异见时代的美国与欧洲艺术》与著名艺术评论家道格拉斯·克林普(Dauglas Crimp)的《在博物馆的废墟上》两本经典的著作所论述的正是作为当代艺术与文化政治象征的“60年代”从兴起到衰退的整个过程。值此二书中文译本出版之际,我们特别举办此次线上主题论坛,以纪念和反思这个非凡的年代,并借此契机,重新审视和思考当下艺术与文化政治的困境和出路。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新著出版
书名:《60年代的兴起》
作者:[美]托马斯·克洛
译者:蒋苇 邓天媛
作者简介
托马斯·克洛(ThomasCrow),美国艺术史学者和批评家,《艺术论坛》(Artforum)的编辑和撰稿人。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曾在加州艺术学院(CIA)、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任教,担任耶鲁大学艺术史系主任,盖蒂研究中心主任,现任纽约大学美术学院(IFA)教授。师从著名社会艺术史家T.J.克拉克(T.J.Clark)。
书名:《在博物馆的废墟上》
作者:[美]道格拉斯•克林普
译者:汤益明
作者简介
作者:现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_沈语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