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虎跳峡

 
虎跳峡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六百零九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虎跳峡」之名,打从得知之日起,便于此心有种凛悚之感。不曾想
昨岁入滇[述此文时为2010年],竟足踏实地以游、且还从那「中虎跳
」「勇敢者之路」攀登而上……说实在的,吾与荆妻,年皆在五旬之
上,却居然毫不输于儿辈,同由悬崖绝壁间简陋索梯攀缘返回,此事
虽有点儿后怕,但终是颇值得自豪。想当时,万仞雪峰在上,百丈断
崖与喧豗急流在下,人却好似挂在半空中,因此手脚与心思都哪敢松
懈半分,唯有咬牙鼓劲,一步一步往上挪动着。好在登上崖顶,那厢
倒有老大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而且整个景色之壮美,确非居家时所
能想象。歇脚于此,身心适然,不由撒起野来,遂放声高歌了一会,
然后又采了些山花野卉献与妻女,亦算是此行一个小小的浪漫插曲罢
。呵呵。──此所示之画,一为常规小幅,曰《虎跳天梯》;另一则
作成巨幅(三张四尺整纸相接),径曰《虎跳峡》。至于作大小幅面
之得失体会,已于《达人谈艺》中言及,此休赘述了。

(总 1035 篇之第 609 篇)
 
附相关《谈艺》文字三则——
此前因条件所限,作画多为小幅斗方。即使渐渐条件稍好,因习惯与
观念所致,作画大至四尺整纸,已属极限。然此生便真不作大幅耶?
近日却趁尚有一铺纸处,乃拼镶了三张四尺整宣,作了幅《虎跳峡》
,果觉新奇畅快。且另有感受:同为笔墨布形造意,其笔触与色质感
诉诸视觉,其详略要求,是真不同于小幅矣。而掌控其全图气势及使
令各细节之统一谐调,又自当为上上之需。回顾早岁,虽亦多次作过
巨大画幅,然当时终是皆以他人之样摹写放大,即便稍有创意,其基
本构架,仍未为一己独立建设发挥。今之此作也,全由己意,任吾挥
洒,纵有约束,不过唯拘造物之理及恪守自家向来之艺术信念而已。
所幸者,吾之拙手,为精巧事常有差错,而干脆放开行事,反颇觉顺
畅自然。砚边点滴之得,不忍弃之,亦藉此键盘以述,或贻笑大方了
……

承上。有鉴于今之印刷术兴盛,既已名世之优秀画作藉此广为流传,
而其真迹相对又颇为难见,是以凡画作之印刷效果、包括以数码录入
电脑屏幕之视觉效果,亦不能不为观画者甚或作画者所看重。吾《虎
跳峡》大幅既成,面对原作所得感受(即感受其大幅面之气势本身)
,此勿须谈了。而正因又欲了解今所言之「视觉效果」,故尔当即便
将其照相翻拍并输入电脑,以与素常所作小幅及此画之小稿两相对照
。结果,则觉同处显示器满屏时,大画细节丰富,物象轮廓亦较为实
在具体;而小画则涵浑,洒脱,虽多有似是而非之处,然整体却照样
感觉完满且复丰厚。困惑之下,一时竟思之:倘使大画之面目,径直
便似此小画经投影般放大,又将若何?──唔,此即固然涉及所谓同
一作品「远观」与「近赏」、「粗看」与「细品」之异同矣。如何方
能将几者完美结合,看来岂单是只凭高手即可为之,莫约还有赖于作
画过程中一些偶然的「留痕遗迹」因素……

仔细对着这大画翻拍稿反复斟酌,却也又另有体会。说实在话,单从
入屏后的视觉效果看,这翻拍稿比不上素常屏中之稿厚重。盖因虽是
所有翻拍稿事先皆未经装裱,然小稿尽可于其底托白板再行翻拍,是
以更由经Photoshop「抹平处理」画面「皱纹」之后,则基本能够达
到装裱后之感觉。大画则无此条件处理,却是平铺于画室「麻瓜米石
」水泥地面,于日光灯下站在重叠桌凳上拍出的,是以先天便已有无
法掩盖的「半透明」因素……看来今后即使作此翻拍,地面亦必须垫
上平白之纸方可。咳,画者「成功」与否,其区别大约正体现于这些
方面罢。──独自一人,也没个“秘书”或“弟子”甚的,凡事皆需
想方设法、一脚一手地「躬亲」,也是挺烦累的。当然,如此一来,
对各种「操作规程」益见明瞭,又属事之有利方面。此段谈艺文字,
丝毫未谈出点儿深度,尽乃琐屑至极的一般体会,让读者失望了,歉
之。
 
人生境界,若蚕翻眠。「四眠」之后,通体透亮。是以人称达者,堂
曰「蜕心」。

作者:江南达者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