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古代对陶瓷器的修补方法

       从新时期开始的对陶器打孔穿绳这种修补方法延续很久,在山西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长颈壶、北京亦庄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大口罐上也发现多处修补钻孔。
       
考古发现,不同时代又出现了对陶瓷器的不同的修补方法。也就是说,陶瓷修补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发展。经谢明良教授考证,在宋代先后出现了沥青补、脂灰补、金属皮补等。
        
沥青补是利用天然沥青对陶瓷器进行修补的一种方法。据南宋的周密编撰的《志雅堂杂抄》记:以好沥青末糁缝处令融液入缝内令满,更用火略烘涂开。意思是以沥青融入充填陶瓷裂缝,并用火烤涂抹平整。沥青是高粘度有机液体,天然沥青一般藏于地下,形成矿层,也有在地壳表面堆积。沥青不仅具有优越的粘接力,也具备不透性。
        
脂灰补也称油灰补。是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脂加细石灰粉研磨成膏状,涂抹于陶瓷器裂缝处补漏的一种方法。
脂灰补在宋代是非常普及的补瓷方法,有人以卖脂灰为生计,后来甚至形成行业。脂灰补所修器皿包括酒醋缸等大型厚胎瓮器。
        
金属皮补是宋元时期常用的一种陶瓷器修补方法。金属皮补包括铜皮补和银皮补。是在待修部位打穿透的孔洞,铺垫铜或银片后,穿入长于器壁厚度的金属钉,敲出钉头将金属片固定。浙江绍兴繆家桥宋代水井遗迹出土的一件青白瓷碗,碗壁被损处内外有铜皮修补过的痕迹。浙江杭州南宋临安皇城遗址采集到的定窑残片上有用银片修复过的痕迹。内蒙包头市郊燕家梁出土的元代青花碗,也是采用铜片施钉扣的修缮方法。
       锔瓷是我们的先辈一项伟大发明,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至今未衰。从最初的陶瓷生活用品的修补发展到文玩艺术品的修复,在我国陶瓷修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锔瓷”是一种将破损陶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钉起来的技术。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锔瓷要用金刚钻在瓷器裂缝两边打孔,孔不能打穿,老艺人打的是燕尾孔,锔钉把得牢。现在使用电动工具,非常便捷。有很多人在做锔瓷,不止用铜钉、银钉,还有用金钉创作艺术作品,更显精美。
        
中国的历史上,古人在不同时期,对陶瓷器修补上有各种不同的修补方法。可以说,陶瓷修补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应该继承和发扬。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