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座城的气息、一座城的温度,只有认真生活过才能感知。大街小巷,或是步履匆匆,或是休闲漫步,旅人行人纷扰。当儿时的弄堂老屋被钢筋混泥土代替,当无声电视机不再稀奇,当耳机屏蔽了小鸟的啁啾——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和一座城尘封的记忆。在这样的街头,艺术家廖扬观察着身边人生百态、思忖着这座城世故变迁,将记忆涌动融入黑白的版画。
在日常生活中,廖扬是一个“两点一线”的打工人,没有时间去经历太多。廖扬认为好的作品必须“打动自己,感动他人”。这座城市千年如一日,平淡和规律到很多时候生活的点点滴滴被忽视。但是如果可以细心感知、耐心观察,动人的事情可能每天都在上演。动人不见得必须是一场刺激的冒险或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对于廖扬来说,“动人”那样的平凡,却又转瞬即逝。
形形色色的人穿梭街头,这样的场景对廖扬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平凡人也有多彩人生,世间百态要细细体会才能有所了解。“版画是复数艺术,而非复制艺术。”对于廖扬而言,版画的版,承载着创造力和艺术魅力。制版工艺看似简单印刷了画面,但每一幅又有细微的差别,一如“他的世界”,平凡而非凡。
城市日新月异,社会千奇百态。生活和版画一样充满着偶然性。对于廖扬而言,画画没法规划很远,碰到感兴趣的题材画就是了。“我反正会一直画下去。”
路过老城厢,铺天盖地全是正在被拆除的老房子,室内墙壁被全然裸露在阳光下。工人们一锤一凿敲碎了人们曾经在这里生活的痕迹。情感杂陈廖扬的心头,孩子们成长的记忆、大人们生活的经历……而拆除工人们只是重复这“一锤、一凿”,漫不经心也没有情感——视而不见这些墙壁承载的庞大而丰富的生活细节。对于廖扬而言,情感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很有意思的戏剧感。
廖扬小时候,每逢寒暑假都会到上海的外婆家住上一段时间。安福路上的旧式里弄,一幢三层的老房子挤了好几户人家。“清晨听得到刷马桶的声音;晾衣杆上挂满了衣服,随风飘动;一楼养了只大白猫,总喜欢倚在门边晒太阳……”一幕幕生活掠影,留在了廖扬记忆中。
终于有一天,老房子面临拆迁,市井生活气息逐渐被现代化的高楼冷冻,他将那些记忆取出,将逝去的日子印刷在版画中。
一次很偶然的经历让廖扬把创作题材聚焦在了”小孩“这个群体上。有天晚上,廖扬抄捷径骑车回家,然欲速则不达,此路不通。这时他看见旁边的旧家电回收店里,小小的孩子站在大大的电视机前,而不见大人陪伴。久不见大人出现,廖扬便问小孩父母在哪。”他们在旁边屋里打麻将“,小孩呆呆地回头又撇回脑袋继续看电视。廖扬无奈,关照了几句就骑车离去。
事后,廖扬回想起来,发觉自己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呢?对于女儿平日的关心和交流不够,只知道给她个平板来换取自己的太平时间、工作上不如意的情绪有时候也波及到她。”自己和那个小孩的父母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满怀着对孩子的歉意,完成了这张“自我检讨”。作品中变成了2个小孩,其中一个是廖扬女儿。那一刻女儿和小男孩一样,都在疑惑“爸爸妈妈去哪了?”
当代社会,工作繁忙的爸爸妈妈们都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远达不到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廖扬希望用版画传递一些孩子们的情感——孩子们最需要的关爱终究是来自父母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