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对于艺术家意味着什么,工作,生计,精神追求,抑或是价值体现的通道。
在见到李善波之前,我以为很清晰,结果,李善波与他的艺术让我有了另一种发现。
我发现他们更像是一对“情人”,各种喜乐与酣畅都不能与人诉说。
他们之间的关系之深,情感之真挚,让我时时侧目,而他的创作目标也是脱离了外界的价值期待,纯粹是李善波个体与艺术之间的探索。
5月的北京,我与李善波见了面。
他是山东人,有着一头稍长的头发,瘦弱的脸庞,笑起来温暖而柔和。握手时能清晰感受到艺术文人展现的得体。
国内对他的报道很少,大部分展览也都在国外参加。
他对自己的作品在国内的定位很清楚,知道并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但也不强求。
他的创作表面随意,底下却透露着过程中的严谨。
他画的每一个主题,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在一层层涂抹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后才出来的。
而那个最终呈现的标准,只有李善波清楚地知道,那是他经过大量的前期工作,与审慎勾勒的创作初衷,在脑子里形成的闭环。
“《MASTER》系列作品是我画的伟大艺术家肖像,他们影响了我作品的风格、精神、意义,我深入研究他们的自传、影像、作品等,以表示敬意为他们画了肖像画,或者说这不是肖像,是人性!”
《MASTER.18 》60*80cm 布面油画 2020
《MASTER.19》 60*80cm 布面油画 2020
《MASTER.12》 50*60cm 布面油画 2020
《MASTER8 》 50*60cm 布面油画 2020
《MASTER.10 》 50*60cm 布面油画 2020
他随性而自由,关键这种自由不是装的,因为我没感受到任何焦虑或急于想说的感受。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能感到艺术家与艺术之间的能量的流动,也能感受到自我突破的步履维艰。
更能看到一个人遵从自我本心之后驱动力的源源不绝与轻松获得生活中的喜悦的样子。
我曾经对他的作品没有明显的完整性,而担忧。他的大部分的思考、精力都放在了画面之外。
他也笑了,确实,别人不太能看出来,只有自己心里知道画到哪该结束了。也是合适了
因为我的绘画没有好与坏之说,我甚至会故意把它画坏。
那个标准在我心里,进步突破有时也只能我看出来,然后为自己能突破那0.5而特别高兴。
有时我能高兴一整天。
这让我看到他的画面时能感受到既克制又肆意。
画面的情绪与感情的流淌即使再有张力,也能清晰的感受到画面的主线。
而这些不仅要有画面的把控力还要有思考的裁剪力。
《第二性》 60*80cm 布面油画 2019
《第二性》 60*80cm 布面油画 2019
《第二性》 40*50m 布面油画 2019
《第二性》 40*50m 布面油画 2019
《第二性》 60*80m 布面油画 2019
画室只有一个沙发和一个小凳子。从高度与画画的方式推测,他应该是站着画的,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说有时不仅站着,还会跑着画。
情绪、情感到那了,你不动起来,画笔根本落不下去。
当你动起来你的画笔才能与你的情感一起动起来,协调地表达出来。
想想这个画面仿佛是他与绘画之间的舞蹈。充满了交流与流动。
工具从最初的画笔到后来的刷子,再到后来更大的器物,形式上的粗旷并没有使画面粗糙,反而呈现出多重能量的迸发。
《处境》40*50cm 布面油画 2018
李善波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当提到丢了雕塑转绘画是否可惜时。他说那不是丢,只是暂时放下了,因为我觉得从艺术的表达上讲,雕塑的形式框住了我。反而绘画,尤其从欧洲回来后我发现绘画更能展现我对艺术的表达。
雕塑要考虑空间,要考虑体量,考虑的是三维,考虑的因素会很多。但是绘画就自由很多,艺术是从自我产生,也是个很真实的表达,形式只是你所想表达的一个途径。
至于舍掉的,或者放弃的,对于目标,这些都是过程,不是考虑的重点。
记得高考前,学绘画班的时候,老师总说我这不行,那不行。我不管,我就要画自己的。
考上,考不上我也没多想。
艺术上我要承认,我比较自我。
李善波,1980年出生于烟台,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2014年至2018年往返于欧洲研究新表现主义绘画,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荣格心理哲学。现居北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