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留得笔墨看江山 流传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

2015-02-25 10:16

昂杰

华夏收藏网讯 一盏烛灯,照亮悠悠5000年的古国历史;半卷丹青,铭记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黑白之间,尽显秦汉精髓、魏晋风度、唐宋神韵。

流传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带着书香浓墨,从历史迷漫的深处走来,它生生不息,变化万千,时而激烈奔放,时而婉转流连,时而模糊,时而明晰。历经千年,流转弥新,似乎饱含时光的厚重与深邃。在中国文人的内心深处,它已幻化为历史的象征、精神的轨迹、灵魂的图腾。纵观长卷,方圆点画之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烟霞点染处,尽是生花妙笔,有钟繇的云鹄游天,群鸿戏海;又有王羲之的惊若蛟龙,宛如浮云;有赵孟頫的雍容流丽,又有张旭的潇洒飘逸。

华夏50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由各种符号和文化图腾组成的历史。中国文字,自传说中的上古仓颉造字以来,已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从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致,由浅显到深刻,每一次的蜕变,都是历史跳跃的象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自古多俊彦,正是有了诸多的艺术大家,中国书法这棵大树才能结出这么多奇葩,以至于在千年后参天无比。

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这一砖一瓦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殿塔,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打造出一个经典独特的世界文化奇观。触夏商鼎彝,斑驳苍茫之间,仿佛瞬间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随历史逆流而上,窥到文明懵懂时期的曙光。想炎黄激战、神禹治水、武王伐纣,历史的宏伟壮烈都凝结在了这一砖一瓦之中,烙下深深的印痕,挥之不去。观秦汉碑碣,当临泰山之巅,忆战国雄杰、百家之鸣、帝国之兴、故国覆灭,伟烈丰功,世故人寰,都化为殿角的落霞,映衬了历史的天空,直指星汉。看齐魏造像,犹至深山巨谷,仰观临渊之石,这等刀削斧劈、犀利遒劲、雷霆万钧之势,非天工所能及也。正所谓南碑北帖,各有精妙。

字里行间,书写的是历史,光照的是人生。1000多年前的暮春之初,群贤皆至,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以成修禊之事,历史就定格在了这一刻,曲水流觞,赋诗于谈笑之间,所有的激情和信仰都融入了浓墨,挥洒于天地之中。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千年之后,抚卷长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是超脱生命的神来之笔。中国书法艺术之伟大,在于书法艺术包容万象、变化万端的无尽之美,它将历史时空、沧海桑田、虫鱼鸟兽都浓缩于笔端,诉之于虚无和空白。绘画大师毕加索曾坦率说:“倘若我生长在中国,我将不可能是一个画家,而将成为一个书法家。”

中国的艺术家常常心怀太古,神迷于古拙苍茫的境界。在中国画中,一枝一叶含古意,一石一苔见永恒。寺观必古,有苍松做伴;山径必曲,着苍苔点点。中国艺术的这种崇古趣味,源于一种对文化深沉的思考。立足于当下的艺术,却把一个遥远的对象作为自己期望的目标。在此刻的把玩中,把心意遥掷于莽莽苍古,于当下和莽远之间回旋。一丸古石,勾起人遥远的思虑,一片青苔,提醒人曾有的过去。艺术家通过这些,一下将亘古拉到眼前,将永恒揉进当下,榨尽人的现实之思,将心灵遁入永恒和寂静。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沧海莽莽,南山峨峨,水流了吗,又未曾流,月落了吗,又未曾落,江水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年尽照人,正是这样的回旋中,中国的艺术获得了永生。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