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抱怨节后第一天打卡,别忘了我们曾经加班的日日夜夜
2015-02-26 艺术界LEAP 艺术界LEAP 艺术界LEAP
《艺术界》的微信不仅仅简单地分享当代艺术内容,更多的是对趣味的探索。

2015年1月16日,改版后的《艺术界》杂志五周年庆典在北京四季酒店举行。改版创刊主编田霏宇和现任执行出版人曹丹,以及编辑副总监岳鸿飞共同切下蛋糕。当晚参与的还有杂志在北京的编辑、作者、顾问、艺术家、赞助人和读者。
红街夜未眠
北京
从一张空白的文档开始说起。
从夜幕落下到天际泛白,红街大厦底商的REFRESH咖啡早已改头换面变成了假发店,足道馆的LED招牌总是闪烁不停。《艺术界》的办公室是红街大厦的一盏长明灯。我们在这个办公室以各种方式渡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点过的外卖包装盒连起来可能也已经能绕上太古里一圈。在这个房间里发酵出的精神气息远比疲惫更为复杂,它曾渗入至无数个年轻的身体:他们现在有的求学,有的已婚,有的远走高就,有的仍在我们附近的某张办公桌前,重复着一样的动作……但某一个时刻,这些身躯似乎又可以共同描述出一个红街大厦的夜晚,证明自己从未离开过。五年以来的怀旧之情可以用Instagram的1977滤镜表达,文字亦在告慰着每一个眼球充血的编辑,最后一个标点符号还没被纠正过来,这件事就不算完。
这次,5年的时间被做成一块大大的蛋糕,前来分享它的人们谈论起《艺术界》的时候仍在回忆2010年改版后第一期刚被制造出来的样子。一周岁时,北京的春天还有接连两场艺术博览会,我们在还没改名的VILLAGE北区举行了盛大的周岁庆生派对,“LEAPSTER”作为主题,不限量提供GREAT LEAP自酿的啤酒,撂倒自己为止……一切都是前进的冲劲儿:坚信着《艺术界》和整个艺术界都会“跃来跃好”;各国来路不明的年轻人冲进三里屯的夜晚,和评论者、策展人、艺术家、画廊家们伴着音乐挤在一起。这个场景在3年后的夏天也再次发生过:2014年6月刊《酷儿》专题上市后,在北京8月最热的时节,在著名的同志聚集地“目的地”酒吧举办了名为“身体后台”的酷儿影像展,大部分人因为突然而至的大雨有幸看到北京的另外一张脸,连错过那些夜晚的人也声称自己还记得一些难忘的细节。
相信看到5年后相同的脸孔,身处隆冬季节心中依旧涌起暖意。幸好我们有白纸黑字作证——一年6本,发生在这个战场的故事没有四季的变化。
文|赵梦莎
来源:艺术界LEAP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