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南山寺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
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始创于梁重创建于元代,时称“大万圣佑国寺”。
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南山寺牌坊
南山寺的牌坊很气派,从资料中查到,牌坊宽13米,高8米,三个石劵门洞之上楼檐翼飞,很是壮观。
普济死后,寺院修建未停,建筑工程浩大,规模壮观,连续动工二十三年,后因“七七事变”停工未竣。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南山寺建筑样式别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汉白玉石构成,石雕内容兼有佛、道、儒三家的色彩。
大雄宝殿外观色彩古朴,屋檐画栋、门窗彩饰以宝石蓝、豆绿、深紫为主色调、淡蓝、金色点缀其中,庄重、淡雅。
普济和尚是一代高僧。曾任清六品蓝翎守备,二十多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使其深感人生无常,又厌恶清宫廷官场的腐败,25岁时,出家南山寺,法号普济,开始了“青灯伴黄卷、迦跌可定心、一心念佛号、精进觅菩提”的和尚生涯。普济和桑禅净双休,终成正果,达到“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的立乘菩萨境界,弘法利生,声名远扬。一时引众多善人,从善入流,捐款修庙。连当时的慈禧太后也召他入京,接见他,为他题写“真如自在”,以示嘉奖。还赐给了他半幅銮驾、绸缎千匹白银万两。当时,清政府被列强分刮的缺金少银,慈禧对他还这样慷慨大方,可见怎样一份敬重之心,真心实意待他如活佛了。
慈禧太后所赐牌匾
那半幅銮驾,现在珍存于佑国寺的大殿内,慈禧题得字则挂在极乐寺的大雄宝殿门上。
从南山寺下三层极乐寺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上行不远便来到最上三层的南山佑国寺。
进入这座“不二门”便是南山佑国寺——石雕艺术的宝库
“张羽——行走五台山,我们在路上”团队登上南山佑国寺。
蓝天下的佑国寺,更显得沧桑,古朴,且壮观。凭栏而望的老僧,正注视着我们这群行走的人。
真正的行走需要脚踏实地,站在这坚实的台阶上,行走者们在佑国寺前,遥望远方......
步入南山寺佑国寺内,回栏曲径、亭台楼阁,应接不暇,甬道深处、院落门首,多有石刻题词、对联,特别是各类建筑物上的石雕,题材多样,内容纷繁。
南山寺佑国寺汇法大法师亲自带领我们行走于佑国寺中,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佑国寺的历史和今天。
南山寺堪称石雕艺术的宝库。行走到此,如同湖览雕刻艺术的画廊,使我们的情感飞向天上人间合为一体的浪漫境界,并受到极大的艺术感染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教益。
寺内浮雕多达1482幅,步入寺内,仿佛置身于石雕的海洋。这些石雕艺术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由于造型生动,雕刻细腻,技艺精湛,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
大殿外的精美石刻石墩
艺术家也被这些技艺精湛、造型生动、雕刻细腻的石雕所吸引、感染。
策展人也认真仔细地聆听着汇法大法师讲述的南山佑国寺的故事。
第二进院落和大殿前又有一高台建筑,样式与第一个高台建筑相同,有石雕三百六十幅,内容也与第一进院落略同。
登佑国寺的台阶是步步高升啊。
蓝天、白云、古刹、石雕,环境和氛围也在调动着艺术家的情感。
行走其中,有步移景换、多姿多彩的感觉。在寺庙中,象这样宏观浩大、微观精细的群体建筑是很少见的。
此刻的静止也是为了行走,艺术之路也在于行走。
第三进院落开始,还是同一样式的高台建筑,台壁上,有块1米见方的“福禄寿三星”浮雕。福星居中,一手握腰带,一手握羽扇,老寿星在右,拄龙头拐杖,眉须髯髯,额头隆起。他们的神态各异,福星矜持,寿星欣喜。这里高台建筑的石阶,上刻294幅浮雕,都是各种花卉和鸟兽。
这幅对联也有故事。
汇法大法师讲,这幅对联是慈禧太后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赴西安避难路过佑国寺,题了这幅对联,但没有横批,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写出合适的横批来。
团队合影
南山寺辉煌的建筑风格每每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佛像的庄严,寺庙的清净,雕刻的精美。
佑国寺下面就是望峰台,进寺前首先要登望峰台。
佑国寺前望峰台是一座石雕经典之作,平台一圈的围栏上全部是石刻。每个石刻都是一个故事。
站在佑国寺上,俯看南山极乐寺。
凭栏远眺,松涛阵阵,夕照满目,远望中、西,南、北四台,如在眼前。
远望台怀古镇,青山绿水环抱其中,美不胜收。
行走继续,出了山门又是一片新天地。
果然如此。青松翠柏,红墙灰顶,古刹钟声,远方台怀……
2015-07-04
作者:王杰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