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小小讲解员”活动策划初探索

2018-05-30 17:28

  “小小讲解员”的定位

  “小小讲解员”是博物馆向公众有针对性提供的一个体验项目。

  教育,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组成之一。“从幼儿园教育到中学教育再到成人教育,博物馆能为各个年龄段的人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虽然随着博物馆业的发展,目前认为,在表现形式上未必需要呈现“教学”这样鲜明的行为模式,但在涉及未成年人的博物馆活动时,教育功能仍是活动不可忽略的核心价值。无论活动本身是体验式、传授式、启发式,其或多或少都希望活动能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的认知影响,所以小小讲解员这样的活动,笔者以为从对外形象而言,是博物馆提供的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特色社会体验活动。

  “小小讲解员”的对象分析

  目前,对“小小讲解员”活动对象的招收年龄一般限制在6-14周岁。各年龄阶段小朋友的能力和活动需求不同,所以不能简单的把这些孩子笼统放在一起组织活动,另一方面,博物馆也不必再严格按照学校教育的模式,逐级区分,分别活动。

  原因有两点,一是博物馆没有那么强大的师资配套来支撑这样的划分,二是孩子参加社会组织的兴趣活动的意义之一,便是有机会和不同龄的孩子进行社交尝试和学习,这是所有社会教育活动都具备的作用和意义。

  通常来说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的培训工作可分为“课堂培训”“展厅观摩”“考核”三部分。

  1、课堂培训。课堂培训大多由本馆的专家进行授课,授课的内容包括有:文物历史知识、讲解员基本素质、讲解技巧、讲解礼仪、普通话等,并且授课老师会结合实物、图片进行授课。

  2、展厅观摩。经过课堂培训,在孩子们对博物馆的陈列内容有了大体上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就进入“展厅观摩”的培训阶段。主要是由本馆经验丰富的讲解员来进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博物馆讲解员的“示范讲解”和“小小讲解员”讲解初体验两个部分。“示范讲解”就是让孩子们直观的观察和学习,讲解员讲解时的站姿、手势、礼貌用语等讲解礼仪方面的知识。而“讲解初体验”则是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讲解工作,并且培训人员可针对孩子们在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还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记忆讲解词。

  3.考核。考核是对“小小讲解员”培训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小小讲解员”们正式上岗前的最后一项培训内容。考核内容主要是以“现场讲解”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孩子们在进行讲解时的讲解内容、语言表达、手势、站姿、行走等方面,从中挑选出合格的“小小讲解员”正式上岗。

  但是由于参加“小小讲解员”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如果套用统一的培训方法,必定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最终的效果只能达到“台词”背熟。如何使培训的效果更进一步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结合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及心理阶段,笔者大致分为这样3个年龄层:

  6-8岁(学前班-小学2年级)

  8-11岁(小学3-6年级)

  11-14岁(小学6年级-初二)

  第一组年龄的孩子,感知兴趣侧重于故事性,行为学习上侧重于模仿和重复,满足于情景再现式表达。所以第一组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博物馆知识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培养博物馆的参观礼仪和行为认知。

  第二组年龄的孩子,感知兴趣侧重于逻辑性,行为学习上侧重于整理和归纳,满足于结论认同式的分享。我们的培训目标则可以侧重知识的的归类以及自我梳理能力,培养讲解中的互动艺术。

  第三组年龄的孩子,感知兴趣侧重于探索性,行为学习上侧重于收集和推演,满足于自行思考成果的展示。针对第三组年龄的孩子,活动本身是为其提供一个定向协同探索的环境,以单次任务为导向,引导其摸索体会个人知识丰富渠道及“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锻炼其协同操作的情商运用能力。

  针对不同心智发育需求提出的活动设计建议

  ——以体验“讲解员”职业感受兼顾获取课外知识为主要目的

  针对第一组年龄的孩子在教学内容上,博物馆现有陈列内容所包涵的强大内在学术关系和信息关联,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面前不需要呈现出来。

  笔者建议,博物馆活动执行者可以挑选出体量适宜、所含信息具有博物馆代表性(体现博物馆馆藏特点)的展品,把展品相关资讯整理后形成符合儿童文学表达需要的简短文字内容。

  活动形式不妨采用“演-解-仿”的过程,每一位活动执行者面对4-6名儿童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把完备的文稿展现给孩子观看,请孩子及时提出疑问并解答。以上过程反复多次后,由孩子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单件展品(可以多选),阅读书面文稿,再由执行者一对一逐个进行辅导。辅导过程中,不需要把职业的讲解形体规范僵化的要求于孩子身上,相反,应该鼓励孩子用其最有自信的肢体语言和谈吐来再现展品文稿的内容。

  针对第二组年龄的孩子在教学内容上,给这一组孩子提供的不需要是成熟酝酿的文稿,可以是大纲式的知识点条陈。

  博物馆活动执行者挑选出多组展品,每一组展品在学术上需要有紧密的信息相关性,展陈位置也基本集中在同一柜组内。提前将展品信息罗列成提纲式清单发给孩子,由执行者在展品前口头陈述讲授,1-2遍。之后将孩子分2-3人一组,同小组商议选择展品,学习提纲内容,并共同探讨后自行组织成文。执行者在这个过程中提供解答和细节演示的协助,并核对孩子所撰写文稿的知识点正确性。此后,执行者以核对后的文稿为依据,逐组指导孩子的讲述表达,并鼓励同组或其他组孩子在讲解中积极参与,形成互动。

  针对第三组年龄的孩子,这一组笔者觉得其实不需要预先设计固定的教内容。

  由博物馆活动执行者以“通讲”的形式带着孩子们体验一遍博物馆参观的基本流程,再集中在活动教室内,由孩子们分享参观感受,并自行组成合作小队。由小队商讨提出感兴趣的讲解内容核心词,在执行者的辅导下,形成题目。执行者需要针对每个小队的题目,提供在博物馆展陈内对应的可能相关的陈列讯息,并统一演示讯息探索途径及方法。

  参加博馆“小小讲解员”体验项目的孩子,本身已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再加之年龄因素等考虑,孩子在完成体验后,笔者认为不需要也不必再为博物馆的其他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但体验项目的教学设计是否实施到位,活动效果如何,都是博物馆和孩子及其家长双方都希望了解掌握的。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