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5-31 01:51
摘要:左纵右横绳纹和左曲绳纹是尚未被重视的两种商系绳纹。左纵右横绳纹流行于殷墟文化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为辨识周初殷遗民新创和使用的陶鬲提供了重要线索。左曲绳纹是商人故地西周晚期肥袋足无实足根陶鬲的式别特征之一,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
一、左纵右横绳纹
殷墟文化分裆陶鬲的裆腹之交饰有这样一种绳纹,以裆缝为中心正视,裆缝左侧的绳纹纵施,裆缝右侧的绳纹近横施(图一)。由于以往殷墟遗址的发掘报告图版较少,加之绘制线图时会将陶鬲的左半部分画为剖视,故这种“左纵右横绳纹”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不可否认,人字形绳纹是殷墟文化分裆鬲裆腹之交最常见的绳纹施法,但左纵右横绳纹也是殷墟文化分裆鬲裆腹之交较为常见的绳纹施法之一,特别是见于形体较小、方唇上翻、高领卷沿束颈盘口的分裆鬲,即《安阳大司空——2004 年发掘报告》墓葬陶器中的D型鬲,相同的陶鬲亦见于居址中,主要流行于殷墟文化晚期(图一)。
殷墟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发现的26 座西周时期墓葬被认为是殷遗民墓。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85 被认为是安阳地区进入西周早期(周公东征后)年代最早的墓葬,仍然埋入商代晚期以来的族墓地中,仅随葬单鬲M85∶1,其形制是在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基础上添加饰绳纹的小柱足而成,属于商式鬲的变体。通过对M85∶1 的实物观察可见裆腹之交所饰绳纹延续了商代晚期以来的左纵右横绳纹(图二)。刘家庄北地(抗震大楼)M135与M85 处于同一处商代晚期以来的族墓地中,也仅出单鬲M135∶2,方唇已不上翻,器体更扁,初现“束颈鬲”的雏形,形制特征略晚于M85∶1,裆腹之交依然可见左纵右横绳纹(图二)。
洛阳北窑铸铜遗址被认为“很可能与殷代旧贵族和奴隶有关”,“周初的陶器具有浓重的‘殷风’”。北窑铸铜遗址“第一期”陶鬲H272∶1基本延续了殷墟文化陶鬲的典型特征,裆腹之交仍然可见左纵右横绳纹(图二)。
尽管商人故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在周公东征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左纵右横绳纹作为商系文化的特质因素延续到了西周早期,这就为辨识西周初年殷遗民新创和使用的陶鬲提供重要线索。
二、左曲绳纹
殷墟文化第四期晚段形制的肥袋足无实足根陶鬲在太行山东麓地区可沿用至西周晚期甚至更晚。邹衡先生曾指出:“若把龟台寺西周遗址第一期与殷墟文化第四期相比,则可看出:两者的鬲、大口簋(盂)、圆腹罐等器都十分接近;但仍然可以区分。例如前者的陶鬲,缘面上有旋纹而起棱,殷墟者则无旋纹,不起棱”。在郑州、邢台、琉璃河等地的西周陶器分期中,沿面特征均被认为是判断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重要式别特征之一。笔者在安阳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研究中也将沿面特征作为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式别特征加以说明:西周早期沿面无凹槽,西周中期沿面出现宽窄不均的凹槽,西周晚期沿面出现宽窄均匀的凹槽。柱足鬲的沿面在西周晚期也出现了宽窄均匀的凹槽,应是受到了来自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影响。
沿面特征外,肥袋足无实足根鬲尚有一种具备式别特征的绳纹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西周早、中期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上腹部绳纹纵施,裆腹之交饰人字形绳纹以分袋足。由于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裆部逐渐近平,人字形绳纹构成的钝角逐渐加大,部分陶鬲裆腹之交的人字形绳纹甚至看似横绳纹。至西周晚期,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上腹部所饰纵向绳纹至裆腹之交继续向左下方呈曲线走向施去,原人字形绳纹已被向左曲施的绳纹取代。裆腹之交饰“左曲绳纹”的肥袋足无实足根鬲沿面通常有宽窄均匀的凹槽,可知两者均为肥袋足无实足根鬲在西周晚期的式别特征。
安阳地区的大寒南岗、小司空村发现的西周晚期墓葬中随葬的肥袋足无实足根鬲裆腹之交饰左曲绳纹,同样作为商人故地的邯郸和邢台地区所出西周晚期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裆腹之交也流行左曲绳纹(图三)。邯郸龟台寺、邢台南小汪所出西周晚期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裆腹之交均可见到左曲绳纹,甚至在邢台南小汪所出柱足鬲的裆腹之交也可见到左曲绳纹。裆腹之交饰左曲绳纹的肥袋足无实足根鬲均与细豆柄、豆柄中部起凸棱的折盘豆共出,细柄凸棱折盘豆是西周晚期典型形制陶器,同样可证左曲绳纹流行于西周晚期。
可见,裆腹之交的左曲绳纹与沿面上宽窄均匀的凹槽均为西周晚期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式别特征,对于判断肥袋足无实足根鬲的年代同样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
(作者:李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8年第1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宏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