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时代·形·神——谈中国画理念与创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画受到新的文化思潮和新的艺术观念的冲击而发生新的变化。中国画如何在当今快节奏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气息的同时得到良性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超越传统。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每个画家对中国画的不同理解,也形成了当今画坛的各种画风。从浩瀚的中国文化传统中领悟中国文化思想的精髓,在传统中汲取精华,创造中国画的时代新风,这是时代赋予中国画家的文化责任。尤其在今天艺术理念与形式百花齐放的信息时代,寻求艺术个性,在继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是每位艺术家应该秉持的信念。

  当然每位艺术家都有选择自己艺术语言的自由,在作品推陈出新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作品的品位。以形写神是中国画的精髓,以笔墨映现时代精神是今日中国画家的文化责任与文化价值所在。因此要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正确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中的“形”与“神”的精髓要义,继承弘扬中国画的优秀民族精神,在中国画中不断注入时代的人文精神,突显今日画家的个性特征和时代风貌。尤其要在今日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使中国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令艺术家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集众家之典成一家之言,对每位中国画画家来说是穷其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精神。中国画表现出的每个人对美的认识的差异即在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乐水乐山的本质区别即是画家对大自然神韵的感受差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画如其人”的内涵之一。日积月累的生活观察,是画家们自身修为的难得的精神财富,亦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基础。心灵与天地合一,画家用眼睛感受生活,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之美,感怀于心,将心迹物象与内积的文化修为汇集成形,喷薄而出,倾泻流淌,工而不拘泥于形,写而注神于形,以中国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充分再现时代的精神品格。

  当一个画家在对中国绘画精神、中国画造型规律有了充分认识与理解后,能否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与当代人文精神结合就变得至关重要。如何将现代文化、现代信息注入到作品中,如何使时代精神得到充分体现,是当代画家该殚精竭虑去追求的。同一个题材,表现方式百年不变,今人模仿古人,学生模仿先生,自己模仿自己,十年、二十年画法相同,甚至连构图都不曾改变,语言雷同,形式方法雷同,笔墨技巧毫无变化,时代特色又从何而言?因而如何使中国画这一独特的画种在今天既具有传统精神又具有时代特征是当代画家在水墨实践中始终都要思索的课题。我们品评艺术家的作品,笔墨是否表现出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是否表现出画家有别于他人的独特视角,以及自我感受是否得到充分的表达才是最为重要的。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艺术家都应以创新作为艺术实践的前提,因为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真正的艺术作品就是产生于不断冲突中的矛盾得到平衡与化解的过程里,而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不断解决各种矛盾而达到作品的视觉平衡与和谐的过程。在一个画家掌握了传统的笔墨技法之后,最重要的是对画面上艺术形象、结构、形与形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把握。能否将画面上的每个个体符号纳入秩序产生合力,是一个艺术家综合素养、综合能力的体现。艺术界要以包容的心态扶持创新者,不能以固有的知识架构与规则品评新颖的作品,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都应拥有一席空间。

  我个人比较偏爱看似笔墨洒脱自然,而细细品味起来在狂野中亦有规则章法的“自由而中矩,无意中而得意”的作品。我认为作画大可不必给自己以界限,不必担心不伦不类。只要使用中国传统水墨画工具作画,一个勇于探索的中国画画家,无论怎样求变,“迹受之于手,手受之于心,心受之于自然”,就一定会体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精髓和审美情趣。中国画的语言方式既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又有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而对于中国画的表现工具笔墨宣纸属性熟知掌握的程度,会对中国画创作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昭示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画笔墨及宣纸的独有风采,另一方面又不能为其工具材料、笔墨语言形式所限。以艺术家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语言充分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现实人文关怀,使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美的表现形式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这才是当代中国画画家在创作中要把握的关键。

  我在中国画水墨实践中深深感悟到:笔墨本身是没有边界的。但是从笔墨泼洒的偶然性到必然性的驾驭,却是需要画家多次重复实践才有可能进入的一种自由状态和理想境界。只有对工具材料属性的熟知,才能在自由自在无边界的水墨中寻求方圆规矩,在作品创造过程中不断寻求平衡,在平衡的过程中达到在无意的自然中把握必然。我一直认为中国画创作是在物我两忘中求得放浪形骸之外的一种体验。我非常痴迷于自然流露,自然的而无须刻意追求。因为自然是本真与率真的释放,自然是笔与墨的有机融合,自然是对东西方文化的综合理解,是精神情感与审美需求的最自由最朴素的存在方式,是画家思想深层挥之不去的梦想与意象。要达到自然的境界尚需要画家不断平衡其作画过程中的多种矛盾,有时还要敢于打破费尽心思得到的平衡,因为有时大胆破坏已有的平衡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形象和新感受。而每一阶段上不断出现的视觉形象—静与动,黑与白,和谐与对抗,张力与平衡,粗糙与精细,形形色色的视觉肌理变化等方方面面的矛盾,总会牵引我的思索和构想进入一种新境界。所以我现在作画从不先拟草稿,意在顺其自然,始终处于自然创造新语境中,以画面上随时出现的点、线、面及各种形象符号,组构新感觉,进入新的秩序、新的完美。当然每一阶段的打破都需要胆识和勇气,需要敞开胸怀,真情才有可能淋漓尽致地得到释放。释放前的广取博收,融通艺术修养,才会使知识修养、视觉修养淋漓尽致地自由流淌,达到“自然”天成的最高境界,凸显出一个画家审美修养与技术功力的完美结合。

  中国画创作是在墨色干湿、浓淡、点线形象疏密的构成中经营幅面的整体气势,展示出画家对物象特有的感受与表现。作品不仅仅被视为某一具体的物象再现,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一种艺术品位的表现,一种深邃意境的探索,一种精气神的袒露,是画家审美理想的展示。上述因素使得作品所溢散出来的形式感产生或铿锵阳刚之美,或坦诚率真之美,或洒脱自然之美,或文雅飘逸之美,或宁静高远之美……所以创作中应不拘成法才有可能出新,才有可能突破。创造过程之中当然也可以借助现代摄影、民间美术、综合设计、现代西方绘画以及多种艺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来解构重组笔墨语言形式。在绘画创造的不同阶段上,在意象与抽象、写实与写意、泼墨泼彩与线条的交汇融合中,刷新水墨面貌,建立画面水墨新秩序,重铸水墨画的时代精魂。

原载于《中国美术》2011年第1期

作者:马书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