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思考 | 自媒时代,如何做好“艺评个体户”


在自媒盛行的今天,五花八门的艺术评论和艺术批评文章大肆兴起,随即产生了很多“艺评个体户”,还显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后生可畏”的后现代姿态,使得“唯我独尊”的艺术理论批评时代一去无返了。简单来说,“艺评个体户”是指做自媒的艺评人。20世纪末,“个体户”一词曾标志着中国人走向市场经济,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开始自主经营谋求生存。现将它借用于此,代指如今靠自媒生存且产生经济效益的劳动个体。目前,各行各业都有以这种方式谋生的“个体户”,艺术圈也不例外,这里特指从事艺术理论工作和艺术批评工作的个体。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702/159366000144553910.jpg

拍摄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9


如今,信息一日千里,我们被大数据量化出的经济效益所吸引,已经少有人认真去思考艺术批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艺术批评从引进翻译、吸收理解、发扬光大,到发展为独立阐释和分析,经历了转化、变异、延展之后,成为了今天的样子。当艺术语言、艺术思潮和文化现象都可以被我们拿来当作一种工具,来阐释艺术作品、艺术行为和艺术现象时,我们就与艺术之间彼此成就了一片“沃土”,再加上互联网自媒平台的搭建,更是大大拓宽了艺术评论、艺术批评的阵地,让我们可以在一个不再单调和贫乏的时代中获得自由和解放,有幸可以依靠独立的立场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去争取参与当代社会竞争的权力,谋取话语权,参加现当代艺术的话题讨论等等——这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拥有的机遇和幸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该忘记艺术批评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以及作为一名“艺评个体户”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和职业操守,这么说未免显得有点过于严肃,但是这确实是有必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虽说写艺术批评文章是件严肃的事,但可以诙谐的说,可总得有点节制,否则真的容易制造“文化垃圾”。若是缺乏专业知识和艺术理论支撑,只是以“自说自话”的姿态出现,还是难以行走于艺术江湖的。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702/159366003045864750.jpg

拍摄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艺术展 2019


接下来就浅聊一下做一名“艺评个体户”都需要具备哪些内外条件。


一、首先,搞清楚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区别

 

很多人不够明确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区别。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活动,通过审美体验去认识客观世界。而艺术批评则是要去面对现象和问题,依据各自掌握的艺术理论工具,对此进行剖析和阐释,通过解读现象挖掘背后的原因,发展和拓宽艺术的道路,而不是“封杀”不同的声音、消灭艺术“大花园”里的各种艺术生态。艺术批评可以帮助艺术选择良好的时机,选择艺术的生存方式,多元化地为艺术筛选适合的温度、湿度和土壤,维持艺术生态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性。二者虽然不同,但却相辅相成。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702/159366128344575210.jpg

拍摄于中国油画院“罗马尼亚油画大师柯尔内留·巴巴作品中国巡展” 2019


二、其次,修炼“艺评个体户”的内功

 

成功分为“外功”和“内功”。“外功”是指获得外界认可,取得社会成就和社会地位;“内功”是指我们内在的专业素养和自我修养。想要成功肯定是要内外兼修。

 

艺评人属于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有艺术史做知识背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见识建构起一套学术话语体系,还要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科有所了解。也就是说,艺评人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超强的感知力+冷静的头脑+理性的判断+科学的分析+主客观高度融合的态度,并带有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观地去评判,这些还不够,还要博学,还要兼具审美能力写作能


先说审美,这个相对于专业知识来说,审美能力其实是很抽象的,我们很难去界定审美能力的标准在哪里,因为它不太好量化,它不像专业知识,通过考试就可以量化为分数,可是审美能力如何测评?它又该以什么为标准呢?显然,要想简单地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还是挺困难的。

 

那什么是审美能力呢?简单来说,审美能力即对美的感知,感知=感受(感性)+认知(理性)。思维包含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通常来说,理性思维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得到强化;感性思维通常是混沌的,但它也可以转化为理性思维。美,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天生盲于美,后天再怎么弥补也很难补足先天的遗憾。这么说似乎有点消极了。不过,倒也可以通过改变知识结构来改变认知模式,提升感知力,比如通过学习,借助一些艺术理论或知识来理解美。美有千姿百态:有个性化的,也有普世化的;有柔美,也有壮美(形态之美);有永恒的美,也有转瞬即逝的美(时间之美);有具象的美,也有朦胧的美(虚实之美)这些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美,都需要我们在细微的层面去体识和辨知。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702/159366801533939070.jpg

在松美术馆晒太阳的午后  拍摄于2019

 

当然,仅仅是有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识别丑的能力。美和丑实际上也是相对而言的,但一开始人们只是提出了美学,却没有提出“丑学”,后来才有人提出丑也应该划为审美的一部分,于是也有人在研究“丑学”,却不直接叫“丑学”,而是说成“怪诞美学”或“怪诞艺术”。但这一直是充满争议的,也有人说丑是独立于美而存在的,所以不应归纳在美学的范畴里。对此,学术界一直也没有太明确的说法。在此对此问题不多加论述。

 

具备了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还需要写作能力和广博的学识。写作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的,但写作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其中不乏语言的艺术。网上最不缺乏的就是“模板类”文章,要知道写作绝对不是全凭逻辑思维(套路)搞定的,它只是用来梳理语言和行文逻辑顺序的,是一个基本技能,想要高度和新意,还是要有观点和态度的,没有思想和学术支撑作为先决条件,就是丢失了文章的灵魂——思想源。思想源可来自于广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纵观艺术史可知,艺术与宗教、哲学、美学、心理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些与艺术接壤的学科都要有所了解,做到触类旁通。

 

以上就是修炼“内功”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至于如何修炼,还得看个人造化。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702/159366006463637870.jpg

拍摄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天人之际·蔡志松2017艺术展” 2017

 

三、最后,兼具“艺评个体户”的职业素养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指责艺术批评快要“批发”和“甩卖”了,艺术批评的圣洁和光芒也大打折扣和被风光扫地出门了;还指出策展人泛化、学术圈子化、学术批评”范式化“、学术利益“均沾化”等现象。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少,说白了还是没有建立艺术批评的“规范”和自我约束,所以才使得低质量的艺评文章泛滥。

 

“艺评个体户”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由学术集体转为个体,个体既是内容生产者,又可自成生产链,流程也被简化了,无需等待“上级”的审核批准,即可发出并传播。虽然方便了大家随时分享艺术观点,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造成了艺术批评“咋一看热闹非凡,细看一片散沙”的混乱局面。目前,各行各业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一切都发展得很快,我们很努力也仅仅只是达到了平庸,如果不努力,连平庸都算不上。于是每个人都恨不得练就“十八般武艺”,既要一目十行,又要过目不忘。现代人真的很忙!在艺术界也是如此,但如果艺术批评再这么下去,确实就乱套了,很容易就沦为“随便哪位街道小组的大爷和大妈,都可以‘忽悠’的‘文化垃圾’”。所以,作为“艺评个体户”,也该讲究点文章品质和职业操守,别说“胡话”,也别胡乱说话,误导群众。

 

现在,很多从事艺术批评的人身份多重,可能既是策展人、机构代言人,又是学术明星,不但要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展览、策展、讲座,出席各种各样的场合,还不放弃与各种基金会接触的机会,甚至奔走于画廊与拍卖行之间,寻求可能的合作机会与项目。真正专心搞学术的少之又少,但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华”,毕竟人们都希望能够在多重身份中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702/159366009001841510.jpg

拍摄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当代生活启示录” 2019

图注:看到这张摄影作品时,深有感触......简直直逼现代人的”都市病“,在资本主义的压榨下,繁忙的工作节奏所引发的都市病症候群。我内心的潜台词是:“在没有成功之前,谁都没资格生病!” 于是,我在这张作品面前,摆出了一个想要拒绝却又必须妥协的动作。



若想从事艺术理论工作或艺术批评的人,还需适当地从这些情境中抽身出来,与这个圈子保持距离,站在“旁观者清”的位置才更有利于为思考创造空间和余地,对发生的艺术现象、艺术行为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评判。

 

时代发展得越是快,越能体现思考的价值。我们每天面对数不清的各种信息和资讯,作为“艺评个体户”也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只为蹭个热点话题而不假思索地“胡说”。还是要多花心思产出一些“高营养”的东西给予公众。“文化垃圾”已经够多了,我们做不了“清洁工”,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刻意制造“文化垃圾”,为“网络环保”和“心灵环保”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PS:本文并非是批评或为“艺评个体户”做“开脱”,因为很多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彼此都有各自的无可奈何......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交流~ 



文/ 刘子歆 · 随笔写于B.J.

图/ 拍摄于各艺术展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散装美学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沈原一

      自媒时代😷自娱自乐
      01年前 3

      手机用户2875705:

      😃😃
    • 央美学长Mark

      诠释的很好👍👍
      01年前 3

      手机用户2875705:

      感谢学长,多多指教!
    • 博雅资讯

      👍
      01年前 2

      手机用户2875705:

      😃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