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白的生灵美的启迪——从我的工笔花鸟画《鹅鹅鹅》谈起

  几年来,在工笔花鸟创作中我先后表现了白鹅、白孔雀、白天鹅……为什么我不止一次地重复我偏爱的白色呢?这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北方的孩子,银白色的世界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首先是爱上那白色的生灵,继而由衷地喜爱白色的纯洁,白色的魅力,白色的单纯,白色的美。

  《鹅鹅鹅》并非是真正看到了群鹅起舞而记录下的美好瞬间,创作的欲望由来已久。大概是在农村插队生活的几年中留存的美好记忆及近几年多次去农村体验生活时大自然赋予我的创作契机。

  一次在山东微山县,晨起散步,偶见十几只雪白的大鹅,如同听到口令一般,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字“嘎嘎”鸣叫着,摇摇摆摆,好像是一群刚刚会走路的幼儿一样,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莲塘跑去。洁白如雪的鹅队,互相撞击着,犹如银色的山溪欢快地流动。橘黄色的鹅头形成了跳跃而有节奏的韵律线,这条线浮动在乡间的小路上,也浮动在清新的空气中,真是美极了!强烈的感受叩击着我的心灵,与心底对生活那纯洁美好的印象发生着共鸣。当时我的《鹅鹅鹅》草图已经起稿,草图曾出现了各种展翅、觅食的不同姿态,追求了很多形的变化,变化虽多,但只表现了一般规律,它并没有把自己真切的感受和心中的理想表达出来,后来终于抛弃画了几个月的草图,采用了重复表现“展翅”这样一个简单的基本形态的手法。众多的飞羽重叠错落,造成了鹅阵的外轮廓的整体上的颤动感,而鹅的头部及颈部追求了各种不同的微小变化,使画面单纯而不单调。鹅引颈向上的力与倾泻而来的鹅队这两种相反方向力的强烈对比,构成了画面的中骨,呈现出欢快高亢的情绪。

KSnLr5JcaHnujNc2JfajvWMsIx4K5E2PXgKmf3Tg.jpg

鹅鹅鹅 绢本 120×195cm 1984年

  重复手法产生了和谐统一感,产生了单纯而有力的整体合鸣,生发出强烈而鲜明的艺术效果。这种既简洁而又不单调的重复,强化了我的生活感受,也浓缩了生活记忆。重复手法是使生活的真实和装饰性趣味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理想化手段。

  每当一个美好的景物打动人的时候,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景象印在头脑中而形成的记忆符号,不是细节而首先是总体的印象。人的大脑记忆有很强很高的概括力和综合力,这种概括力与综合力在创作上的反映,无一不是以单纯具体的形象来加以体现的。而画家以单纯的手法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又恰恰较易冲击观者的生活记忆屏,使观者在心理上发生共振,进而推动观者的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引起广泛的生活实体与艺术形象的综合联想。只有整体上的单纯美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单纯是美术创作的形式美中的要素。

  有人说:你画的背景中的花是草本还是木本怎么看不出来。我想无关紧要,因为作品并不是植物挂图,我画的只是乡间小路上的野花。它们是那样自然,那样舒展,具有一种天然的野趣,这正是《鹅鹅鹅》的典型环境所需要的。我反复试验了几次,总觉得把野花画得种类过多、过于复杂则适得其反。因为要表现的并非是这些野花而是鹅。它们只是起烘托主体形象、点缀环境、丰富画面的作用。但对小野花的神态、感情及天然野趣是不能放过的,乡间小路的真实感,会产生诗一样的意境。用小写意方法来表现小花朵的盎然生机,用水墨写意的手法有意削弱花茎的具体细节,从而形成一种璀璨斑斓的直觉效果,写意野花与入微刻画的白鹅形成了干湿浓淡、工写实虚的强烈对比,画面更趋向单纯。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前两年我画的一幅白孔雀,孔雀爪都被处理成白的,目的也在于追求画面的单纯美。画面中白色的爪并不显得苍白,相反更加突出了白孔雀的纯洁。

  数年来我致力于设计理论的研究,把设计中形式美的法则与中国画的绘画理论互相参照,有一些心得。我一直在想:如果能够把生活中的那种美好的场景用设计形式美的法则加以条理化、理想化会更美。东方艺术很早就具有装饰意味,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中国工笔画的本身就具有装饰性,如何区别工笔画的装饰趣味与设计的装饰语言,主要的是看反映生活的真实性的程度怎样。以生活中所提供的美的因素、美的形式、美的形象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来创造美的意境,这是绘画(包括工笔画)要遵循的。

  再好的题材内容如果离开了应有的形式也是无从谈起。在设计中设计者的任务是如何解决形的方圆、长短、大小、曲直,色彩的冷暖、明暗,构图上的疏密、虚实等这些相互依存的矛盾。变化与统一,是最根本的法则。装饰设计形象虽也是来自生活,但设计中不受任何限制,形象更趋向理想条理化,它的夸张和变形与中国画的“似与不似”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若能使二者融合起来,无疑是可取的。

  在创作中尽力使内容与形式体现形式美、单纯美,是我的有意追求。《鹅鹅鹅》同样采用了工写结合的手法,构图打破时空概念的界限增大作品的内含量,给欣赏者较多联想的空间。《鹅鹅鹅》开始时想表现一个养鹅专业户,草图上可看见农家小院的栅栏,人为地把观者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天地之中,显得局促狭隘了。删去这些之后,把鹅处理在静谧的乡间小路上,反而扩充了画面容量,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宽广境地。

  我并不以为我的画即是创新,但求新是我努力的目标。在花鸟画创作中展现时代精神是我绘画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我想时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迫使我去寻找、去探求,这与学习和继承传统并不矛盾。创造更多更新更美的艺术语言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要求,是我们的迫切责任。

原载于《美苑》1984年第5期

作者:马书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