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生活随笔] 在科技与艺术相融中,颠覆感官体验

今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大考验,当中对艺术界的冲击尤其严重。大部分美术馆暂停开放,而大型的艺术展览、艺博会都相继延期、甚至取消。譬如一年一度最大的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展〞就宣布停办一年,改为推出网上展厅,免费开放给公众浏览。

在整个世界停摆下,继续转动的脑袋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我的好朋友、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艺术总监Hans-Ulrich Obrist就呼吁英国参考美国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推动的大型公共艺术计划,利用公帑雇佣艺术家创作作品,不仅令一众年轻艺术家能有稳定收入,也促使艺术家和社会互动,这才孕育出后来的Jackson Pollock和Mark Rothko等知名艺术家,为美国的公共艺术留下了大量宝贵财富。

毋庸置疑的是,今次疫情的确开拓了不少新平台让艺术家和公众进行交流。我身边不少策展人和艺术家都正在借着虚拟科技,探索着新的视觉可能性,例如Olafur Eliasson、Marina Abramovic、KAWS等,都开始运用科技展示作品。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702/159368973564953960.png

KAWS与英国艺术工作室Acute Art合作、透过AR扩增实境发表的作品《COMPANION(EXPANDED)》

我早年和时任MoMA PS1 总监的Klaus Biesenbach合作的展览《.com/.cn》,已经见识到VR作为艺术表达平台的庞大潜力。所以在其后的展览,都希望尽量有一两个作品是使用了VR科技的。例如刚在《另辟物径》中展出的作品《漫步福岛》( 2015至今),就由 Chim↑Pom 和多位艺术家和策展人组成团队Don’t Follow the Wind,在福岛第一核电厂周边的核灾禁区内策展,但由于展览的地方受辐射污染,观众无法进入禁区,只能透过VR眼镜观赏策展团队如何布置一个不存在、无用的展览。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原是关于科幻、未来的VR科技,转移至现实的表达。


https://image-artexpress.artron.net/app/toutiao/2020/0702/159368975368596490.png

Don’t Follow the Wind,《漫步福岛》, (2015至今)

我们刚刚在位于香港K11 ATELIER King's Road的K11 HACC艺术空间举行的展览,亦推出了VR虚拟导览体验,让观众可以在家中观看展览。虽然我认为艺术终会需要重新回到现实空间中,但这次疫情给了整个艺术界一个很大想象空间,到底现在的制度、展示方式有什么不足,如何善用虚拟科技和现实配合?也许很多年后,艺术史会视今次的疫情为另一个颠覆艺术表达形式的現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